上海45公里濱江岸線今年年底實現貫通 2017-01-30 上海電視臺 黃浦江兩岸,曾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但隨著城市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早年沿江而建、彼此隔斷的各種工廠、碼頭、倉庫,如今,成了老百姓親近母親河的阻礙。因此今年,市政府把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全面貫通,列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讓在江邊工作生活了半個世紀的黃寶妹老人,格外期待。 (來自:上海電視臺) 全國勞動模范原國棉十七廠職工黃寶妹介紹自己:“我叫黃寶妹,今年已經87歲了。我在黃浦江邊上國棉十七廠已經工作了42年,直到退休。” “寶妹師傅,好久沒碰到啦。”“哈哈哈,我們一起工作。”盡管已退休30多年,黃寶妹仍會跟國棉十七廠的老同事定期聚會。如今,紡織廠原址已變身為現代化的國際時尚中心,當年很有特色的”鋸齒形”廠房 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來自:上海電視臺) 全國勞動模范原國棉十七廠職工黃寶妹說:“鋸齒形房子光線好,采光好,看著很親切,幾十年待在這邊了。”黃寶妹是新中國首批紡織女工,1953年獲評全國第一批勞動模范。5年后,謝晉導演還以她為原型,拍攝了電影《黃寶妹》。當年那些熱火朝天的生產歲月都被留在了黑白影像中。 (來自:上海電視臺) 當年,國棉十七廠所在的楊樹浦沿江工業帶,曾經聚集了300多家工廠。 原國棉十七廠職工邵麗君表示,每天船一條條停在江邊,有原材料運進去,也有成品運出去,送到國內各個地方,還有世界各地。當時,每家廠都各占一段江岸,江邊并不貫通,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黃寶妹和同事們退休時,都沒機會沿著母親河走一走。 (來自:上海電視臺) 上世紀90年代,楊樹浦路上的大工廠紛紛關停。進入新世紀后,浦江沿岸開始騰籠換鳥,這讓老工人們都充滿期許。原國棉十七廠職工周之華希望早點開發,能夠走得動的時候可以走走。原國棉十七廠職工方瑤華希望濱江能夠通到這邊來,讓自己有生之年也能享受到城市發展的喜悅。 (來自:上海電視臺) 夢想正在照進現實!去年7月,經過精心改造的楊浦濱江南段550米公共岸線示范段正式對外開放,曾經的系纜樁和工業遺存,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眼下,貫通工程還在如火如荼推進,到今年6月底,濱江楊浦段 2.8公里區域 將實現“還江于民”。中共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告訴大家:“修舊如舊,活化利用好這些工業遺存,通過這些工業遺存來感受上海百年工業文明給大家帶來的這樣一種城市記憶。” (來自:上海電視臺) 到今年底,黃浦江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的濱江岸線都將實現貫通。目前,虹口段正集中精力打通高陽路斷點,開放揚子江碼頭等斷面,聯動北外灘,打造生態綠色的濱江森林;黃浦段正加快打通盧浦大橋、南浦大橋堵點,力爭開放原世博會場館區域。黃浦區區長杲云表示,利用原來的世博留下的一些空間打造草坪音樂會,可能比較多的會體現一種文化的氛圍。徐匯段將加速4個斷點的打通,推進11塊區域的土地收儲,力爭打造西岸文化新地標。遙江呼應的浦東段,全長23公里,未來,這里將成為集活力、休閑、人文于一體的“最美東岸”。 (來自:上海電視臺) 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說:“整個浦東的濱江貫通,將體現綠色開放共享這樣的理念,貫通開放和功能提升并重,它將是一個浦江東岸的活力空間。”在楊浦示范段,黃寶妹和同伴們欣然拍下了與“新濱江”的第一張合影。他們約定,待到今年底,要把45公里濱江岸線 都走一走。 (來自:上海電視臺) 全國勞動模范原國棉十七廠職工黃寶妹開心的說道:“我們可以從楊浦大橋走到外灘,到時候你給我們拍照哦。” (來自:上海電視臺) 在這一輪浦江岸線改造過程中,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被擺在了首位。把生產岸線轉換為生活岸線,還江于民,讓老百姓也能享受公共空間帶來的愜意。以貫通為先,在貫通中逐步提升濱江空間的品質、內涵和功能。我們期待,老上海們走通濱江兩岸的小心愿能早日實現! (來自:上海電視臺) 點擊展開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