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堂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出身,(就是一個家族連續有四代人都出過三公級別的高官),論家世名望和勢力基礎,遠非曹操這樣一個被當時人看不起的宦官家族后代可比。因此,作為新生的士族門閥集團的代表人物,袁紹長期的對手從來不是曹操,而是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 漢末群雄割據的歷史,早期其實就是二袁兄弟的內戰,如果他們不是兄弟霓墻,同室操戈,分別拉攏一群諸侯,袁紹方(曹操、劉表),袁術方(公孫瓚、陶謙、孫堅、呂布),定要拼個你死我活,恐怕劉家天下早已改姓了袁,更沒后來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立足之地了。 經過在西漢末年到東漢王朝的二百年積蓄實力,儒家經學士大夫們終于從世家大族進化為士族門閥集團,那之后中三四百年呼風喚雨,在各個走馬燈的王朝更迭中始終占據統治地位。袁紹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在歷史上推出的第一個真正杰出代表。 開啟士族門閥天下的先驅:袁紹 袁紹同時也是全新士族政治時代的揭幕者。他費心半生心血,所謀劃的巨大陰謀,便是推翻了延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開啟了一個持續四百年的新時代:士族門閥天下。漢末三國爭雄的最終勝利者,司馬懿司馬昭父子代表的河內司馬家族,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繼承袁紹遺志,效仿他事業的后輩罷了。 從黃巾之亂一直到官渡之戰的漢末十五年里,袁紹都是當時天下的頭號中心人物。大將軍何進只是被他操縱的臺前傀儡,聽信他的鬼話,定要去和宦官集團勢不兩立,結果是控制東漢朝堂百余年的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同歸于盡。袁紹代表的士族門閥集團從此成為天下大勢的主導。 大將軍:何進 廢立天子、看似威風一時的董卓,同樣也是被袁紹利用以驅虎吞狼的的餓虎。袁紹單憑自己勢力其實就足夠對付宦官集團,他力主請董卓大軍進京,就是為了把整個中樞朝局徹底砸爛,讓整個天下徹底分崩離析,然后自己起兵,握有討伐逆賊的大義名分,然后去依次掃蕩各地諸侯,最終牢固掌控天下,建立一個全新皇朝。 并州牧:董卓 袁紹在洛陽時名滿天下,為當世公認頭號俊杰,出奔后便一呼百應,望風景從,為關東聯軍盟主,進而掌握了河北四州,為天下第一大勢力,此時可說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指掌。用曹操兒子曹丕的話說,此時的袁紹,是「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于天下。」 而后來的魏武帝曹操,則長期是袁紹的附庸勢力,正是在袁紹的支持下,曹操才得以入主兗州,成為袁紹放置于河南,對抗其最大敵手親弟弟袁術的一枚重要棋子。所以當曹操被呂布偷襲到只剩三個縣苦苦支撐時,正是袁紹的大力援助,才讓曹操得以逆轉局勢,實現對呂布的反殺。 曹操起兵后之所以百戰艱辛,多遭挫敗,首先當然是因為他處于中原四戰之地,四面受敵,絕無袁紹那樣的地理優勢。更關鍵原因,則是他“求賢令”唯才是舉,對儒學士卒限制打壓,屯田制和世家大族爭奪人口,實質是個大行法家之道,如漢宣帝之言“漢家兼采王霸之道”,以儒為表,而申韓之術為本,以此拯救亂世的復古派,和大力倡導儒家經學的東漢制度已是截然不同。 在漢末歷史舞臺上,曹操是逆勢而行,其妄圖規復西漢王朝“儒表法里”制度的政治理念注定不能成功,(他死后施政便被其子曹丕改弦更張,改行和世家大族共天下的“九品中正制”,實屬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論起家和發展難度,曹袁二人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到官渡之戰前,袁紹形成了對曹操的絕對優勢,也就是必然了。 曹操:逆水行舟&袁紹:順天承命 可惜袁紹雖目光高遠,卻敗于自己的軍事素質和微操能力不足。在歷史舞臺高開低走,以坐擁河北四州十余萬大軍,天下第一強藩之勢,最后竟不敵曹操這個曾經自己曾經的附庸,官渡之敗,七萬袁軍士卒被俘虜后斬首。這戰讓袁紹元氣大傷、攻滅曹操一統天下再無可能;而后他憤懣早死,廢長立幼引發繼承人紛爭,又讓袁氏割據河北四州的希望也破滅了。幾個兒子的首級也淪為曹操的戰利品。 做為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俱有,時代大勢在手,歷史舞臺上的原定頭號男主角,袁紹卻讓曹操這個原本應當扮演反派一號的角色逆推得志,同樣也讓劉備這樣的破落宗室、孫吳這樣的寒門武人有隙可乘,竟致天下三分。所以后世對袁紹的歷史評價,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勢,正是從秦漢古典帝國,演變為二袁三司馬為代表的士族天下,開啟該集團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統治時代的序章。袁紹雖然創業未半而死,壯志不遂,然而直到半個多世紀后,方由士族集團新的杰出代表,司馬氏祖孫三代前赴后繼,完成了也未竟之志。 士族天下實為歷史必然。不論曹操、劉備還是諸葛亮,他們能力超卓,畢生努力,卻注定不能實現自己恢復“儒表法里”制度的政治理想。而袁紹袁本初所奮戰一生的士族天下,終究要變為歷史現實,并從此延續數百年,直至為更新的先進階級所取代。 大勢如此,非人力所能抗衡,沒有人能真正超越自己的時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