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南澳也迎來了一年一度 的傳統節日—七月半“普渡節”。 “普渡”原是佛教的術語, 意為廣施法力,使眾生遍得解脫。 中元節是個祭拜祖先,懷念逝去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祝愿的節日。而祭祖也是一種盡孝,所以中元節也體現了儒家孝道。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于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 今日,小岸來到山頂普渡現場, 在現場,家家戶戶都準備了米飯、水果、甜品等 各式各樣的禮品,聚集在海邊, 插滿彩旗, 舉行別開生面的祭祀祖先慶祝活動,賑濟“孤鬼”, 向著大海膜拜,祈求漁產豐收、漁船平安。 但是你們造嗎: 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 而是個地地道道的“孝”日! 原本家家祭祀祖先, 供奉時行禮如儀,祭拜祖先, 后來逐漸被叫做鬼節, 中元節是怎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需要引出一些傳說了。 據 《盂蘭盆經 》載,一日,佛祖弟子大目犍連尊者獲得六種神通,想要報答父母乳哺之恩。 他以天眼觀察三界,卻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 于是立即用缽盂盛滿食物,入餓鬼道送給母親吃。可飯還未入口,便化為烈火,母親根本無法把飯吃到嘴里。 目連深感悲哀,母親罪業深重,非一己之力所能救贖,于是求佛救度。佛祖讓目連在“ 夏安居” 結束之日, 即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飲食,安放在盂蘭盆中,供養十方僧眾,依仗僧眾威力,才可使母親解脫危難。 目連乃依佛囑,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從西晉流傳到現代,口口相傳,關鍵在于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隱喻。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 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人生百善孝為先”, 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的 重要意義還是在于孝, 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和發揚推己及人, 樂善好施的義舉。 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 很有人情味的存在。 所以,都已經處在新時代的小伙伴們, 也應該跳脫鬼神的角度, 敬孝先人,感恩父母,相親相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