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對孩子愛得有分寸感,這就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艾小月(爸媽進化論主筆) 失去界限感的你正在扼殺孩子的幸福 最近看了一期《金牌調(diào)解》,講述了一對母女之間的糾葛。 余女士卻說:“她老公瞧不起她,你要給我女兒一個安全感。” 她認為女兒的夫妻關(guān)系不平等,女兒的婚姻存在巨大的隱患,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女兒幸福。 事實上,她的女兒小陳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完全有能力判斷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但她卻不相信。 她認為,女婿這樣不尊重自己就是瞧不起自己女兒的“鐵證”。 深以為然。 其實,我們身邊也不乏像余女士這樣的父母存在。他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卻由于掌握不了愛的分寸,于是在不斷的越界中讓孩子反感。 那么,怎樣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 聽聽小陳是怎么說的吧:“我就希望她能過她自己的,不要插手我的生活。” 事實上,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以愛為名過度干預(yù)自己的人生。 而且,父母沒有邊界的愛不但會嚴重侵犯孩子的自我空間,還會挫傷孩子成長的獨立意識。 缺乏界限感,歸根到底是你自己沒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親戚由于經(jīng)歷了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無法陪伴自己的童年,長大后的她發(fā)誓不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于是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前幾天,她卻一臉沮喪地向我吐槽:“這些年來,我為孩子幾乎付出了所有,但她卻總不領(lǐng)情。” 我問她具體是怎么做的。 她說:“我看著她不愛吃菜,就憂慮她長不好;看著她穿衣服慢,就怕她會感冒;看著她不寫作業(yè),就擔心她以后成績差……于是,我花了大量時間來盯著她、提醒她,讓她趕緊去做對的事。” 沒想到,孩子卻越提醒越反著干,就是不好好吃飯、穿衣和學習。她每天都要和孩子發(fā)生幾場“戰(zhàn)爭”,鬧得她精疲力盡。 事實上,我這位親戚所謂的讓孩子去做“對”的事是期望孩子按照她想象的樣子去做事,否則她就會覺得孩子做錯了事,從而陷入極度的焦慮中。 她對孩子這樣密不透風的管束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可本質(zhì)上,她是想控制孩子按照“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生活。 這已經(jīng)超越了親子關(guān)系的界限,其實是媽媽在利用對孩子的“掌控感”來掩飾一個內(nèi)心極度缺愛、需要被看見和證明的自己。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李雪曾在自己的書中分享過的一個案例。 她的一位朋友以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從頭到腳都是問題,但經(jīng)過兩年的內(nèi)省,她發(fā)現(xiàn):“原來從頭到腳都有問題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我自己。” 之后,她深深的擁抱了自己內(nèi)心那個不曾被看見的“小孩”,然后,她看見了一條連接著自己和孩子的紐帶,從此她能夠真正看見并尊重孩子了。 李雪說:“是父母自己的內(nèi)心被束縛太久,才會執(zhí)著于‘想做壞事’,并且把‘壞小孩’的愿望投射給孩子。父母看到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父母自己。” 的確如此。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甚至在他們眼里“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而自己的事都不是事”。 然而,具有太大“犧牲感”的愛很容易失去應(yīng)有的邊界,透露出的其實是你內(nèi)心深處無處安放的焦慮和不安。 找回自我的你才能尊重并看見孩子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積極面對?” 有個高贊的回答引人深思: “如果你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你會發(fā)現(xiàn)慢慢地,你的孩子也會跟上你一起讀書; 如果你平時說話不帶臟字,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說話也很少說臟話……以身作則往往比言語教唆好一百倍。” 教育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曾看到一位網(wǎng)友分享自己學姐的育兒經(jīng)。 學姐是個農(nóng)村來的窮丫頭,在剛生完孩子時,自己的小家庭也并不富裕,可是她從來不會委屈自己和孩子。 她會買來新鮮的蔬菜水果全家人一起享用,不會只給孩子吃;如果拿到獎金,全家人都會一起出去“搓一頓”,不會把錢留著只給孩子用。 她根據(jù)自己家庭的收入情況,給孩子選了當時力所能及的就讀學校,直到家庭收入上漲,才給孩子換了教育質(zhì)量更好的學校。 她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報培訓班,全家人一起學習成長。 現(xiàn)在的她婚姻美滿、生活幸福、事業(yè)順利,一對兒女品學兼優(yōu),簡直活成了人生贏家。 這位媽媽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她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用身教引導(dǎo)了孩子向自己學習。 就如董卿講過的那段經(jīng)典話一樣: “我應(yīng)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zhì)。我不想放棄我繼續(xù)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孩子而變得止步不前。” 一位真正好的媽媽都懂得擁抱自己內(nèi)在的“受傷小孩”,積極地療愈自己、尊重自己、認可自己,并不斷地成長自己。 因為只有你先懂得愛自己,才能用你不斷開闊的眼界和日益豐盈的精神來源源不斷地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充足養(yǎng)分。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周國平也認為:“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我們都期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健康、獨立、有主見、有責任感的人,那么,你就不要一味犧牲自己,更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都是邊界清晰的,他懂得“什么是我的責任,什么是你的責任,而每個人都應(yīng)該且僅應(yīng)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你不妨試試在愛孩子的同時重視自我成長,因為這樣的你就是在用身教向孩子示范規(guī)則和邊界,就是在教給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我想,對孩子愛得有分寸感,這就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簡介:艾小月,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第六期親子營基礎(chǔ)1班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自信堅強,樂觀上進,極度追求生活幸福感的我,想用文字治愈自己,治愈和我一樣有著同樣困惑的你,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quán)歸富書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