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風云陳賡是黃埔學生的代表人物,他與蔣先云、賀衷寒一起被稱為“黃埔三杰”。 黃埔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的產物,本身并不純粹,所以,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黃埔內部也迅速形成了兩個觀點爭鋒現對的派別,即由左派學生組成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由右派學生組成的“孫文學會”。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陳賡、蔣先云,后者的代表為胡宗南、賀衷寒。兩排人雖然是同窗同學,卻常常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爭論,有時候甚至會動起武來。 1947年2月,萊蕪戰役勝利之后,時任濟南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李仙洲被俘,李仙洲也是黃埔一期的學生,當年他和陳賡等人在中山大學因為某事爭吵了起來,大家最后都動了手,陳賡回憶說,李仙洲是個人高馬大的山東大漢,自己個子低打不過,只能掄起凳子和他打…… 李仙洲被俘后,還專門給陳賡發去了一封電報,可見兩人都沒有把那件事放在心里。 陳賡不光和李仙洲打過架,還胡宗南進行過尖銳的斗爭。胡宗南也是黃埔一期,人稱“天子門生第一人”,一生備受蔣介石的寵愛,他在黃埔期間,就是孫文學會的骨干人物,而陳賡沒少和他爭吵,但是兩人的私誼卻并沒有因此被破壞,陳賡說私下里他們“照常往來,不傷私交”。 相逢一笑黃埔內的同窗相斗,實際上就是后來國共兄弟鬩墻的縮影。那個年代各種思潮風云激蕩,很多東西都處在新生和懵懂的狀態,并不只是黃埔,其他地方也有很多類似的左右派之爭,比如粟裕大將就回憶過當年自己在常德二師時,左派以滕代遠為代表的“救國義勇隊”和右派以黃均德為代表的“體育會”之間發生的一場械斗事件。 事實上,爭論并不只是在學生中間,那時候的軍界、政界、學界,哪里又不是如此呢? 無論在黃埔還是在二師,都是以右派學生獲得了勝利而告終,這實際上是國民黨右派在接下來的斗爭中獲得勝利的預演。當年那些朝夕相伴的同學,不顧一切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最后或者為了信念,或者為了利益,不得不分道揚鑣。 比如和陳賡一起報考黃埔的宋希濂,兩人當初的關系很要好,但是卻不得不在戰場上刀槍相對,十年內戰之后,時任西安警備司令的宋希濂在西安請陳賡吃了一頓飯,隨后兩人一起走向了抗日的戰場。兩人再次相見已經是13年后,此時的宋希濂成了解放軍的俘虜,這次輪到陳賡請他吃飯了…… 1960年4月,陳賡專門在北京民族飯店宴請了6位黃埔出身的校友,他們分別是一期的杜聿明、宋希濂和周振強,三期的王耀武、五期的周庭笈、七期的楊伯濤。陳賡見到他們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又走到一起來了。”在敬酒時陳賡又說:“從此以后,我們應該團結走到底,永遠不再分開了。” 救蔣往事陳賡在黃埔軍校期間,發生的最著名的事就是他救了蔣介石一命。 當時是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總指揮蔣介石率領第三師和陳炯明主力部隊遭遇后被擊敗,當時負責指揮部安全的陳賡,被蔣介石點名去代理譚曙卿的師長職務,結果還是難以挽回局勢。 蔣介石羞愧難當,欲拔槍自裁,陳賡以第三師不是黃埔嫡系為由將他勸下,但蔣已經渾身哆嗦無法走路,陳賡就背著他跑到了一條河邊,乘船離開了——陳賡的腳在惠州戰役時受傷,背蔣時傷口還未完全長好。 此事震動黃埔,大家說“蔣先云的筆,賀衷寒的嘴,都靈不過陳賡的腿”。此后陳賡被調任為蔣介石的侍從參謀,進出不受限制。 根據《陳賡傳》記載,不久后,陳賡在整理黃埔軍官學生花名冊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名字上被畫了個圈,后面一行批注:此人是X,不可讓他帶兵。陳賡因此識破蔣并非國民黨左派,遂在請示組織之后,以母親病重為由,離開了蔣去了汕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