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挺有意思,一方面說,[人要臉樹要皮],另一方面又說,[臉皮厚吃個夠],因此,臉皮,又稱為面子或自尊,是一個中性詞。[不要臉]和[臉皮厚],其實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不要臉],這種說法略顯夸張,甚至帶有罵人的味道,也只是害羞的閾值更高一些。 那為什么[不要臉]還跟心理健康產生聯系了呢?我用莫言的一句話來說明,所謂的自尊和面子,都是吃飽了之后的事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心態(tài)決定人生,不要活在別人的嘴里和眼里。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指的是能對自己的能力和情緒作出客觀的判斷,順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人和諧相處,并對社會有所貢獻。 下面,我從[不要臉]的幾種具體表現來解釋一下,您就會發(fā)現,[不要臉]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交集。 一、勇于嘗試,不懼失敗每一次嘗試,都意味著一次經驗的積累,同時也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過分在意面子,擔心遭遇失敗,往往成為前進的羈絆。那些失敗后旁人的嘲笑,只是虛無的心理魔杖。 劉德華成為歌手就得益于不斷嘗試和練習,在他還是小演員的時候,有一次林子祥請大伙唱卡拉OK,劉德華唱完了以后,問林子祥:“您看我能出唱片嗎?” 林子祥只是客氣的回答:“你有唱歌的潛質,好好練吧!”說完了之后也沒當回事。 但是劉德華把這事當真了,之后錄制了幾首歌讓林子祥聽,林子祥聽完以后評價了四個字“啥也不是”。但是劉德華并沒有氣餒,苦練唱功、百折不撓,不斷總結經驗,后來真的具備了出唱片的水平。 二、善待自己,敢于說不對于他人的無理要求,勇敢拒絕;對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要求,果斷拒絕,這都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有些人礙于面子,擔心傷害親友之間的情誼,不敢拒絕別人,最后只能委屈自己,但卻無人理會。 其實,敢于說不的人,一般都活得自信灑脫,在社交場合往往更受歡迎。因為擁有了拒絕的勇氣,就不會讓可憐的面子來折磨你;同時,這種原則和鋒芒,也會贏得應有的尊重,不會被他人利用。 舉個例子,當朋友朝你借車時,你的忍痛割愛換來了什么?換個角度來講,真正重視你的朋友,會提出這種要求嗎? 三、正視缺點,吸取教訓內心強大的人并不是自認完美,而是樂于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勇敢的面對缺點、坦然接受,說明已經擺脫了這種缺點帶來的負面情緒困擾,更有機會和動力去改進。同時,承認自己的缺點,本身就是一種真誠的、開放的態(tài)度,從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重視和信賴。 這種心態(tài)一方面不怕犯錯,另一方面也不會隱瞞錯誤或者為犯錯找借口,而是從錯誤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指教,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此外,這種心態(tài)還善于變通,遇到方向錯誤或者形勢改變,能很快調整方向和策略。 反之,因為面子,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這個過程本身就要浪費很大的精力,而且更不可能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而完善自我。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很難贏得別人的好感。 [不要臉]的具體表現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最后套用《一代宗師》里的一句臺詞: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