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是多元復雜的,其中智商對成績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大部分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憧憬,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可等到孩子上學了大家才漸漸發現,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別人家的孩子”實在是少之又少,多數時候自己娃的表現都不是那么讓人滿意。 造成孩子成績差距的原因是智商天賦嗎?這時候家長就會糾結了,為啥別人家的孩子會主動學習,成績又好,到了自家孩子這做事就喜歡拖拖拉拉,成績還差呢?難道真是天賦差異導致的? 當然不是。天賦差異遠沒你想的那么大。 據我國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智商低于90或者高于130的孩子,僅占學生比例的2%。 換句話說,在一個50人的班級里,可能就一個孩子的智商要么比較高,要么比較低。絕大多數的孩子智商水平都是相同的。 另一項研究數據的結論則更有趣,小學階段,智商在影響成績的因素中僅占0.6%~0.7%的比例,到了中學,這一數值下降到了0.5%。因此有教育專家戲稱,說起智商和學習成績的關系,也就半毛錢的關系。 所以說,影響孩子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的主要他因素并不是先天遺傳的智力水平。 造成出現優等生和差等生的重點在于“3個關鍵力”。 教育專家黃靜潔在其著作《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提到了差生面臨的6大學習障礙。 從中又可以總結出“3個關鍵力”的差異,即“內驅力”、“學習力”和“創造力”。 內驅力——孩子自己想要學習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主動性,“你不督促他,他就不學習。”作業要督促、考試復習要督促,甚至一次還不行,還得好多次。 家長這時候會很郁悶,為啥讓孩子學習這么難呢?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而出在了父母身上。 “父母過于主動”給孩子營造了一種“我是一個凡事都被安排好的人”,所以任何事情只要父母催促我我再去做就夠了。他們完全沒有“想要自己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這種情況下父母最該做的是幫娃挖掘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可以找孩子感興趣的領域,帶孩子在這個領域里一起探究學習,然后讓孩子明白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喜歡的領域大展身手。 這樣找到了孩子內驅力,自然會促進孩子好好學習。 比如前陣子的鐘芳蓉,就是很好的例子,她自己知道喜歡啥,所以從頭到尾都沒猶豫,努力的學習,考上北大,去到考古系,結識自己的偶像樊錦詩先生(尊稱),在考古學界實現理想。 采訪時鐘芳蓉淡定又從容地回答,“我選專業只花了幾分鐘,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既然愛孩子,就要相信他,即便離開自己,他也有能力過得更好,所以第一點要做的就是把“控制”變為“引導”。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 學習力——教孩子學會精準努力還有一些孩子讓家長很郁悶,他們很努力,一點兒也不懶,也會主動學習,筆記記得很好,做題速度也行,平時表現得也并不笨,但一到考試成績就很不理想。 除了緊張等問題之外,他們往往還有一個壞習慣,在改進學習方法這件事上很懶惰。 很多人都知道“1萬小時定律。”但許多家長卻誤解了其中的含義,1萬小時并非盲目地簡單練習,而是有目的性的刻意練習,這樣的1萬小時才有意義。 如果孩子很努力很勤奮,但是成績總是不理想,那么他們很可能進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即“總是在自己舒適區重復學習已經很擅長的知識。”久而久之孩子對學習就會失去興趣。 所以,引導孩子有策略地進行刻意精準地努力練習,才能讓娃努力不白費,努力的有效果。 父母首先要了解娃現在知識水平程度,之后有針對性地給娃選擇興趣班或者自己有目的性的輔導。這樣孩子既能得到鍛煉又能提升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自然也會事半功倍。 創造力——教孩子懂得融會貫通創造力經常被人誤解,覺得這東西是天生的,其實不然,它是可以后天培養的。而創造力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你在身邊肯定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平時成績不錯,做題又快又準,可考試時普通題目做的都很快,一旦出現創新的問題就會卡殼,其實掰開看知識并不難,但有的孩子就是不會做。 這類孩子缺乏的就是創造力。一種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 美國哲學作家詹姆斯克里爾在其著作《掌握創造力》中對創造力的概念是這樣描述的,“創意是一個過程,就是把已經存在的舊的想法或概念用一種嶄新的方式連接起來。” 所以說,創造力不一定非得天生,創造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環境熏陶學習的。 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3個關鍵力”?其實培養孩子學習的“3個關鍵力”,最好的時機是從小學就開始。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懂事,剛剛開始正式的學習生涯,父母此時掌握好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培養娃的“3個關建力”,不僅能幫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為娃的未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錦鯉媽咪碎碎念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學霸,至少也是個優等生,不僅在學校如此,在人生中更是如此期望。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一樣的,想讓孩子出類拔萃,做父母的自然要努力。 物質和資源上的差距我們就靠挖掘天賦來彌補。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3個關鍵力,不僅讓孩子成為學習的“優等生”,也能成為人生的“優等生”。 無論怎樣,我們都沒有不努力的理由,不是嗎? |
|
來自: 江夏心學 > 《對治問題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