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素描胡適、林語堂、梁實秋不怕大家笑話,我經常把胡適、林語堂和梁實秋搞混了,梳理了一下,其實,他們三個人區別還是蠻大的。如果勉強要給他們貼一個標簽的話,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思想家胡適之生性浪漫,一生痛苦相伴;創作家林語堂率性超脫,一生快樂相隨;學者梁實秋嚴謹刻板,一生堅守孤寂。 胡適是西風東漸的鼓吹者和踐行者,所以他的研究關注整個社會的進步和變革,因而重視教育,注重培養和提拔人才。從理論深度的角度講,他是三個人中最突出的,從政治上講,是地位最高的。 林語堂追求個性自由,善于生活,因此他的筆端更多地是蕓蕓眾生和社會萬象,貼近大眾生活,其所思所想常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鳴和共情,因此他的小說和散文廣受歡迎,是三個人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最富有的。 梁實秋專注于語言文字本身,強調文學的純粹性,他的作品比較感性,而且都是從他文化人的角度來評說的,因此比較表面,無論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講,都要比前面兩個人遜色不少,但在翻譯方面,是三個人中成就最大的。 胡等三人都是江南才子。胡適是安徽人,生于上海浦東川沙;林語堂是福建人,生于北京;梁實秋是浙江人,也生于北京。 胡適之年齡最長,梁實秋最小,胡適和林語堂出生于19世紀末,梁實秋則是20世紀初生人。他們先后在20世紀60、70和80年代去世,享年分別是71歲,80歲和84歲,都算高壽了。 三人都是留學生背景,畢業的院校都很顯赫,都是著名的學者。胡適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林語堂是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梁實秋是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 胡適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林語堂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籌建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校長。梁實秋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和臺灣師范學院。 追求個性解放,奉行中庸之道如果說,胡適是非常西化的民國思想家,那么林語堂則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是三個人中生活氣息最濃,最具煙火氣的文人。我用一句話概括他的人生觀:努力工作,融入世俗,放飛性情,享受生活。他一生踐行的是如何做一個有趣味的人,而不追求偉大的功業,是一種非常自我的人生。 思想上,他認同孔子入世哲學,熱愛生活,善待人生,同時他又吸納莊子逍遙出世的做派,以旁觀者的姿態俯瞰大千世界。他不走極端,奉行中庸路線。孟子是他心目中的大丈夫,自信、雄辯、弘毅。他把孟子的“仁、智、勇”改為“情、智、勇”作為大丈夫的美德。 人格上,他特別推崇陶淵明和蘇東坡。林語堂最贊賞陶淵明沖淡和諧的境界,推崇蘇東坡,乃是敬佩他的天才,欣賞他的性情,林語堂說蘇東坡兼有蟒蛇的智慧和鴿子的溫柔敦厚。有空讀一讀他的《蘇東坡傳》,你會體悟到林語堂對蘇東坡那種喜歡,真是骨子里散發出來的。 胡適鼓吹文學的政治功能,而林語堂強調文學的消遣作用。他們雖然觀點不同,但兩人之間的友誼持續了一生,友情十分穩定。林語堂說:“胡適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 “他啟迪了當代人士的思想,也為他們的子孫樹立楷模。” 林語堂卻不是一個世故的人,他不喜奉承,做人還有點小脾氣。他說:“我憎惡強力,從不騎墻,也不翻斤斗,無論身體的、精神的或政治的皆然。” 辜鴻銘是典型的舊文人,被大家稱為“怪人,林語堂卻非常欣賞他,他不無得意地說:
生活上,林語堂非常率性,他喜歡引用張岱的一句話為自己辯護:
林語堂一生中興趣廣泛,獲得了不少小小的發明專利,他為了發明“明快”打印機幾乎傾盡了家財。他癖愛喝茶、洗腳,尤其抽煙成癖。他認為抽煙是“人類生活的四大發明之一。” 林語堂調侃說,一個不能容忍丈夫抽煙的妻子不能算是一個好妻子,而一個不允許丈夫在床上抽煙的妻子更不是一個好妻子。 林語堂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后葉落歸根。他認為,中國文化雖有不足,但企圖用西方文化對其進行換血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根本錯誤的。因此他特別喜歡北京,而覺得上海很可怕。因為北京是“田園式都市”的代表,它凝結著現代都市和傳統鄉村的精華,是人類多元文化文化的巧妙調和。而上海更多地將中國的污水與西方的臭水混為一團,從而形成沒有個性、沒有生氣、沒有趣味、沒有境界、沒有理想的文化形態。 他開玩笑說,理想的生活是“住在英國的鄉下,安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婦。” 幽默大師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是他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林語堂喜歡孔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幽默和近情,他說
有一次會議,前面的嘉賓講話非常拖沓,輪到他上臺的時候,他一開口就說:“紳士的講演,應當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法國大文豪蕭伯納訪問上海,林語堂做陪同翻譯。他從與蕭伯納的交談中領悟到“最老實的真話是最幽默的”。何以見得? 我在林語堂的文章中看到他講錢鐘書的幽默,句句都是老實話!真的非常有趣。錢鐘書說:
暢銷書作家以我個人的看法,林語堂生活哲學的形成,與他經濟條件的改善關系很大。他出生于福建的鄉下,家境比較貧寒,青年時期他也是一個比較激進的左派知識分子,是魯迅的忠實追隨者。但他這一生財運亨通,首先娶了鼓浪嶼首富的千金為妻,而后他在國內外都成了一個暢銷書作家,而且長盛不衰。 20年代末,林語堂編輯出版《開明英文讀本》和《開明英文文法》,上市即大賣,一下子成為作家中的“暴發戶”,大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氣象。30年代初林語堂等人創辦的《論語》雜志,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1935年,林語堂英文隨筆《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僅僅4個月就再版了7次之多,并榮登美國暢銷書榜。隨后的《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都上了美國暢銷書排行榜。 1936年初林語堂全家移居美國,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脫離左派陣營,成為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崇尚閑適散淡的生活。 語言天才,小品文大家林語堂從政的時間很短,如果當校長也算的話,每次任職都不超過一年。他一生都是個作家,以創作和翻譯為生。有學者認為“本世紀的中國人能成為世界性作家、學者的”,只有林語堂一人。 林語堂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雜文文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林語堂的散文涉及面廣,很有影響力,是文學性小品文的代表,強調閑適和靈性。而魯迅的雜文則是社會政治性小品文的代表,強調“匕首”和“投槍”的作用。 林語堂津津樂道于古希臘的閑談文化和藝術,還有對話體的《論語》、論辯風格的《戰國策》等。因此林語堂鐘情于談話風的寫作風格,以一種超脫與悠閑的心態來旁觀世情,形成一種莊諧并用、私房娓語式的閑適筆調。 他認為理想的散文:
林語堂是位語言大師,他主持編撰了《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用英語或法語寫的,然后才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同時林語堂將大量經典作品翻譯為英文在國外出版,如《東坡詩文選》、《蘭亭集序》、《齊物論》、《桃花源記》、《石鐘山記》、《貨殖列傳》、《浮生六記》、《板橋家書》。 林語堂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
|
來自: 老友mk09qda3vs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