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是指因血液虧虛,臟腑組織器官失養而出現的一系列證候。其臨床表現有肢體麻木,頭昏、面色蒼白、心悸、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脈細無力、舌質淡、閉經等。調理方法包括補血和調理血運兩個方面。血虛多是指氣血虛、貧血,多是由脾胃代謝功能失常,運化水谷,化生氣血能力減退引起,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耗損導致。氣血同源,血虛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可導致血虛。臨床多表現為: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多夢、皮膚干燥、疲倦乏力、肢體麻木、唇甲色白、大便干、脈細等。調理方法包括補血和調理血運兩個方面。1、補血,由于血源于水谷精微,與脾胃、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尤為重視對脾胃的補養。2、調理血運,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者宜溫經散寒行血,出血者宜止血。平常血虛還可以吃一些對脾有好處的東西,因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功能良好,血虛癥狀也會減輕。可以適當食用健脾類食物,如山藥、茯苓、大棗等,這些食物生血功能良好,血虛會慢慢減輕。” |
|
來自: 福深慧遠 > 《中醫藥方及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