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禪茶堂”,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就已經有了。史學家范文瀾在其《中國通史》中說:茶作飲料,唐時自江南傳到北方,逐漸流行。據《封氏聞見記》說,唐玄宗時期,泰山有一個大興禪教,學禪首先要夜里不睡眠,因此禪徒都煮茶驅睡。后來俗人也競相仿效,遂成風俗。成都不是江南,也不是“北方”,成都的禪和茶是由一位叫無相禪師的“洋和尚”普及來的。 無相是新羅國(現韓國)王子,出家前俗姓金,又稱金和尚,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來到四川資州德純寺,向處寂禪師學了14年禪法。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四川,將無相禪師請去規(guī)劃修建大慈寺,一共建了96院,內中一院便是專門飲茶的禪茶堂。 無相是禪師正如范文瀾所說的那樣,參禪時夜里不睡眠,以茶解困。他嗜茶如命,將茶葉視為靈芝一般的仙草,還寫了首《茶偈》:“幽谷生靈草,堪為入道媒。樵人采其葉,美味入流杯。靜慮成虛識,明心照會臺。不勞人氣力,直聳法門開。” 無相禪師持行的禪茶之道,有點繁瑣,卻又廣為流行,如韓國、日本,至今盛行。2004年9月18日,“韓國無相禪師尋蹤訪問團”一行37人來到成都大慈寺,與中國學者20多人舉行了無相禪師學術研討會,在古樸悠雅的佛樂聲中分別進行了茶道之禮,中方由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師主持。令人吃驚的是:地隔數萬里,時隔千多年,雙方的茶道技藝居然大同小異。這活生生的茶道技藝,堪稱茶文化的活化石。 大慈寺的“茶頭”,相當于市井茶館的“茶博士”,專門接待俗家游客和信眾居士,飲茶環(huán)節(jié)簡便得多,沒有那么多的繁文縟節(jié)。民國時期很多紳士都喜歡到大慈寺喝茶,據說特別醒腦提神。現在也有很多人愛到大慈寺喝茶,當然再不是鳴茶鼓、靜禪心的禪道之茶了。 信步走進其間的禪茶堂,只見窗明幾凈,桌椅儼然。茶堂正中,觀音在上;其下一桌,鋪陳黃緞。桌前有兩張木制靠背椅,一茶幾,皆古色古香。堂前則是兩排木椅分列,格局肅然。 寺院西角,隔墻相處的就是春熙商圈,相較于文殊院、昭覺寺,處于成都最繁華的商貿街交匯處的大慈寺,的的確確是“鬧市最核心處的禪院”。 大慈寺茶園分室內、室外,賣的都是成都最常見的蓋碗茶,5元、8元、10元不等,座位也是蜀地獨有的高背高腳竹靠椅。竹椅上坐定,抿一口素毛峰,茶水清澈,津液油然。有道是,“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以上文字來自百度《匯茗茶業(yè)》:http://www./p/Q36gW3.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