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龍興超人公眾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枸杞子可以稱得上是國民滋補品,但普通消費者甚至一些專業人士對于枸杞子的質量認識卻存在誤區或盲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梳理。 1、枸杞質量認識的10大誤區 (1)顏色鮮亮的枸杞子是染色的嗎? 枸杞子表面顏色鮮亮程度跟加工方法、儲存條件有關,凍干或者烘干的枸杞子顏色相對紅亮些,曬干的相對暗紅一些,儲存條件好,顏色也紅亮一些,并不是染色導致的,其實枸杞子并不存在染色的情況。 (2)枸杞子熏硫的情況很多嗎? 過去沒有烘干設備的時候,枸杞子加工的時候有熏硫的。現在烘干技術比較成熟,熏硫的情況比較少了,但仍有個別熏硫的。熏硫的枸杞子顏色紅亮鮮艷,聞起來有刺鼻的硫磺味,口感酸澀,比較容易鑒別。 (3)全國到處賣的寧夏枸杞都是真的嗎? 寧夏產枸杞子只占全國總產量的不足15%,大量包裝標示寧夏枸杞并不是寧夏產的。對于普通人來說,要區別不同產地的枸杞子難度是很大的,其實寧夏、甘肅、青海、內蒙產頭茬、二茬枸杞子品質都不錯。 (4)枸杞子結塊是變質了嗎? 枸杞子含糖量高,遇潮濕空氣糖份滲出,就會粘連成塊,抖一下就會散開,并不是變質了。但是如果結塊嚴重,抖不散了,品質就不行了。 各個地方產的枸杞子都會粘連,甘肅靖遠、寧夏中寧產的頭茬枸杞子不易結塊,青海、甘肅產顆粒較大的相對容易粘連、結塊,密封嚴、放在陰涼的地方儲存能一定程度避免粘連結塊。 (5)上浮率高的枸杞子就是好枸杞嗎? 根據我們對比,各地產頭茬、二茬枸杞子上浮率都在95%以上,因此并不能以上浮率高低判斷枸杞子品質。枸杞子泡茶上浮率主要跟種植的品種有關,寧杞7號和一部分老1號品種上浮率相對高一些,其他的都相差不大。 (6)枸杞子表面白霜是什么? 枸杞子的白霜是加工殘留的食用堿或小蘇打,枸杞子鮮果表面有一層蠟質層,食用堿或小蘇打能夠破壞這個蠟質層,讓水分蒸發才能制干,這是枸杞子加工普遍采用的工藝。食用堿、小蘇打都是可以食用的,不存在安全問題,可以放心吃。 (7)有白嘴的枸杞子就是好的? 所有的枸杞子從樹上摘下來頂端都會留下白嘴,頭茬、二茬及時采摘的枸杞子白嘴相對明顯一些,寧夏中寧、甘肅靖遠產枸杞子白嘴總體多一些。但枸杞子白嘴的多少與品質沒有必然關聯。 (8)枸杞子是越甜越好嗎? 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枸杞子口感不同,道地中寧枸杞子口感是先甜后苦,青海、新疆產枸杞子口感相對較甜,枸杞子從藥性講上不應過度追求甜,適度甜最好。 (9)枸杞子是圓的好還長一些好? 枸杞子果形有長形和圓形,一般認為頭茬、二茬采摘的枸杞子果形偏長,顆粒較大,品質較好。三茬四茬采摘的枸杞子偏圓,顆粒較小,品質相對差一些。 (10)枸杞子顆粒大越大越好嗎? 同一個產地的枸杞子顆粒越大越好,一般頭茬、二茬采摘的枸杞子顆粒相對較大,三茬、四茬顆粒較小。青海枸杞子普遍顆粒較大,中寧枸杞子反而顆粒沒那么大,但不能說青海枸杞子就比中寧枸杞子好。 2、枸杞資源分布 枸杞子產地分布較廣,目前商品全部來源于栽培,有寧夏、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北六大產區,各產區詳細分布和產量如下: 各產區詳細分布和產量 1、寧夏枸杞 寧夏是枸杞子的傳統道地產區,主要集中在中衛市中寧縣、沙坡頭區、海原縣;固原市;銀川市賀蘭縣;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利通區等地,核心產區為中寧縣,該區域產的枸杞稱為“中寧枸杞”,為道地藥材。 ▲寧夏中寧枸杞 寧夏中寧枸杞子 中寧縣是全國最大的枸杞子加工、銷售、育苗基地,全國各地產的枸杞子多在此進行二次加工、交易,再走向全國各地。 ▲寧夏中寧枸杞子交易市場 2、青海枸杞 青海枸杞種植始于20世紀60年代,近20年來種植面積迅速增加。 目前已經成為枸杞子產量最大的產區,種植區域以海西州的諾木洪農場、格爾木河東、河西農場、尕海鎮、柯魯柯鎮、懷頭他拉鎮等地較為集中。 ▲青海海西州枸杞基地 青海枸杞種植面積大,生態環境好,所產枸杞子粒大、味甜、含糖量高,但容易結塊、變色、走油。 ▲青海海西州枸杞子 ▲青海海西州枸杞子 3、甘肅枸杞 甘肅也是枸杞子的傳統產區,主要分布在白銀、酒泉、武威、金昌、張掖5市,其中白銀市靖遠縣,武威市民勤縣、古浪縣,張掖市山丹縣,酒泉市瓜州縣、玉門市是主要產地,其中以靖遠縣產枸杞子品質最佳,接近中寧枸杞,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僅次于中寧枸杞。 ▲甘肅靖遠枸杞子 4、新疆枸杞 新疆是枸杞子的小產區,主要種植于北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精河縣、塔城地區烏蘇市、沙灣縣是當地種植較為集中的地區,除此以外還有阿克蘇市、昌吉州奇臺縣及巴音郭楞州尉犁縣周邊也有種植。 ▲新疆枸杞基地 新疆前幾年種植面積大增,但不少地方種植枸杞子的目的是為了防風固沙,枸杞子采摘量較少,產量非常小。新疆枸杞子個小、粒圓、味甜膩,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弱。 5、內蒙枸杞 內蒙古也是枸杞子的傳統產區,產區基本為老樹,擴種面積不大,產區逐步萎縮,僅烏拉特前旗先鋒鎮、杭錦后旗沙海鎮有少量種植。 ![]() ▲內蒙枸杞 6、河北枸杞 河北也有少量枸杞種植,產地集中在巨鹿縣,巨鹿枸杞以低糖為特色,色紅、味苦,商品稱為“血杞”,主供出口韓國,市場流通量不大。 ![]() ▲河北巨鹿枸杞子 根據目前枸杞種植和產量看,寧夏、甘肅、青海是枸杞子的三大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不同產區枸杞子質量參差不齊,寧夏中寧、甘肅靖遠兩地種植的枸杞以寧杞1號為主,所產的枸杞子粒長,飽滿,不易結塊,品質和價格均高于其他產區。青海德令哈市尕海鎮、都蘭縣、格爾木河西農場的枸杞子品質最佳,甘肅玉門、瓜洲等地次之。 3、枸杞子栽種品種 中寧地區種植的枸杞最早是由當地的野生品種馴化而來,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經過不斷選育和改良,栽培的品種也發生著變化。 1、品種選育 20世紀50年代后期,秦國峰等人將中寧農家栽培的枸杞品種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歸類與整理,選擇大麻葉、小麻葉作為枸杞最佳品系,對農戶的枸杞栽培技術進行總結和提升后向外地推廣。 20世紀70年代以后,鐘鉎元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大麻葉的群體中優選出 “寧杞1、2號”兩個品系。 1992年“寧杞1號”作為優良品種,以無性繁殖技術為核心的一整套配套栽培技術為支撐,向全國推廣,由于其具有綜合的優異特性,寧杞1號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范圍內的主要品種。 2001~2005年期間,鐘鉎元又選育了寧杞3號、胡忠慶等人選育出了“寧杞4號”,直至首個雄性不育種質寧杞5號的出現,研究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新的自交親和突變優系寧杞7號。 2008年,寧杞7號開始應用,目前已經成為生產上應用前景最大的品系。 時至今日,枸杞子優良品種的選育仍在進行,優良的種質既繼承了傳統中寧枸杞優良的品質,又在經驗基礎上不斷提升,從而保證了中寧枸杞子品質得以延續。 2、主要品種 目前全國種植面積比較大的枸杞子主要是寧杞1號和寧杞7號,二者在果粒大小和形狀上有所差別。 ![]() 寧杞1號是傳統的中寧枸杞栽培品種,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寧杞1號枸杞鮮果呈紡錘形,兩端鈍尖,味先甜后微苦。相對寧杞7號,果粒偏小。 ![]() ▲寧杞1號 (2)寧杞7號 寧杞7號是近些年新發展種植的主要品種,產量較大。寧杞7號鮮果呈方圓形,先端鈍圓,頂端稍尖,味甜。相對寧杞1號,果粒較大。 ![]() ▲寧杞7號 4、中寧枸杞 枸杞子商品以寧夏中寧所產品質最佳,為道地藥材,稱為中寧枸杞子。 ![]() ▲中寧枸杞子 1、生境 枸杞生長喜光,喜涼爽氣候,耐鹽堿,怕水漬,耐肥,耐旱,耐寒,喜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 ▲枸杞花 中寧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帶,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與發源六盤山的清水河在這里交匯,形成帶狀的沖積平原,中寧枸杞的核心種植區就在黃河兩岸肥沃的帶狀沖積平原上。 ![]() ▲中寧枸杞生長區域 這片地區土壤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土壤肥沃,腐殖質多,土壤偏堿性,經過多年的耕作,熟化度高,形成了最適宜枸杞子生長的灌淤土和灰鈣土,這是最適宜枸杞生長的土壤。 ![]() ▲中寧枸杞生長的土壤 同時,黃河和清水河水質獨特,水源充足,這是中寧地區枸杞種植得以發展的重要的原因。 ![]() ▲中寧枸杞生長的水源 中寧縣地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9.9℃,年均日照時數2990小時,無霜期200~215天,年均降水量為202.1毫米,集中在6~8月,年蒸發量1947.1毫米,為年均降水量的9.6倍。 ![]() ▲中寧枸杞在干旱的環境下生長 降雨量少,蒸發旺盛,空氣干燥,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這些氣候條件非常有利于枸杞的生長發育和果實營養成分的積累。 ![]() 天下黃河富寧夏,優越的自然的自然環境是中寧枸杞子道地品質的保障。 2、種植 中寧地區栽培枸杞的歷史悠久,早期主要在黃河、清水河沿岸分散種植。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寧安堡參將蔡英主持開發寧安堡新灌區,開挖柳青渠,修建了寧安堡城,這項工程促使屯區軍民大力發展枸杞生產,此后寧安堡一直作為優質枸杞子的產地,列為貢品。 在長期的枸杞生產實踐中,中寧人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品種選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的方法。不但保證了當地枸杞子生產發展,還積極向全國推廣。 目前枸杞種植重點是向有機、無公害方向發展,解決枸杞子農殘、重金屬超標問題,這也豐富了中寧枸杞作為道地藥材的品質內涵。 ![]() ▲中寧有機枸杞子基地 3、采摘 枸杞子需要根據成熟度分批采摘,采摘期為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通常將第一批采摘的枸杞子稱為“頭茬”,以后批次采摘的枸杞子依次稱為“二茬”、“三茬”。 夏天采摘的枸杞稱為夏果,秋天采收的果實稱為秋果,對采收時機的把握是保持中寧枸杞品質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中寧地區枸杞子每年6月15日左右開始采摘,枸杞子成熟后要及時采摘,采收過早或過遲,都會導致干燥后色澤不佳。 采摘時要輕摘、輕拿、輕放,用力過大容易損傷鮮果,產生油果,顏色發黑。 ![]() 枸杞子鮮果采摘的時機很重要,對果實成熟度的把握尤其關鍵。 一般在果實色紅整體偏硬時采摘最佳,既要保證成熟,又要避免成熟過度。 采摘過早,果實未成熟;采摘過晚,果實變軟,容易產生油果。 ![]() 中寧地區的人們充分認識到了枸杞子采收時機的重要性,他們會在最佳的采收期盡可能將每一粒成熟的枸杞子采摘下來,做到顆粒歸倉。 ![]() 這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還需要付出極大的勤勞和汗水,這也是中寧枸杞道地品質的重要內涵之一。 4、加工 加工環節對枸杞子品質有較大的影響,中寧地區豐富的枸杞子加工經驗加上當地優良的氣候條件,對中寧枸杞道地品質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剛摘下來的枸杞子 采摘下來的枸杞子鮮果要及時干燥,傳統的枸杞子干燥采用自然曬干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干燥周期較長,如遇陰雨天,還易引起霉爛。 現在加工多是把枸杞子鮮果“脫蠟”后再干燥,枸杞子表面有一層天然的蠟質層,脫蠟就是利用食用堿破除鮮果表面的蠟層,使果內水分易于散發,從而縮短干燥時間。 ![]() ▲枸杞子脫蠟 當前枸杞子干燥方式主要有曬干、烘干、凍干三種,中寧地區仍以曬干為主,烘干次之,凍干較少,曬干的枸杞子最能體現中寧枸杞的道地品質。 ![]() ▲枸杞子曬干 ![]() ▲枸杞子烘干 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加工,人們都需要緊密關注天氣,中寧地區干燥少雨、空氣濕度較低、日照時間長是枸杞子干燥的有利條件,只有天氣的配合,人們才能做出品質最好的枸杞。 ![]() ▲晾曬中的枸杞子 好的天氣同樣需要人的勤懇,枸杞子采摘下來之后,加工需片刻不停,一年的等待與付出,這幾天收獲的時間尤其珍貴,稍有懈怠,枸杞子品質就會下降,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 5、商品質量研究 影響枸杞子品質的因素主要包括生長環境、栽培品種、采收時期、加工方式、儲存條件等,不同時期枸杞子質量評價標準也有所不同。 1、質量標準研究 根據傳統的鑒別經驗和市場流通的情況,枸杞子質量評價的維度主要包括大小、顏色、形狀、肉質、口感等方面,認為道地藥材中寧枸杞典型特征為長紡錘形、略方或扁,具四棱,表面暗紅色,有縱皺紋且紋路順直,基部有白色果柄痕(白嘴),肉質緊實,表面干爽不粘連,肉厚、籽少,味甜而后微苦。 但是枸杞子種植品種的變化、加工技術的改進、對農殘重金屬等安全性指標的需求使枸杞子的質量評價標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農殘、重金屬指標上,枸杞子品質可以分為有機枸杞子、綠色枸杞子、無公害枸杞子、普通枸杞子,以有機、綠色、無公害枸杞子品質最佳。 從性狀指標上,優質的枸杞子呈紡錘形或卵圓形,果形偏長,表面顏色鮮紅色至暗紅色,色澤均一,表面干爽、不粘連,肉厚、籽少,質地緊實、柔潤,味甜或甜后微苦。品質較差的枸杞子則粒小、體圓、色黑、松泡、干枯、肉薄、籽多、味過甜、酸或苦。 2、商品規格分類 影響枸杞子品質的因素主要包括生長環境、栽培品種、采收時期、加工方式、儲存條件等,這些因素都會對枸杞子的大小、顏色、形狀、肉質、口感產生影響。在市場流通中,枸杞子也常根據這些因素分成不同的商品規格。 (1)產地分類 ![]() (2)品種分類 ![]() (3)加工方式分類 ![]() (4)形態分類 ![]() (5)大小分類 ![]() 6、枸杞子歷史檔案 枸杞是中國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卜辭中就有關于”黍、稷、麥、稻、杞”等農作物豐欠的記載。 《詩經》中也有七篇關于枸杞的詩歌,如《小雅·北山》中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的詩句。 1、枸杞在中國種植歷史悠久 早期的枸杞樹是山川平原上的野生植物,人們何時開始將枸杞由野生馴化栽培,目前尚無準確的文獻記載,但至少唐代以前枸杞就開始了人工種植,距今已有1400年以上。 ![]() ▲枸杞老樹 (1)唐代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記載了4種枸杞的種植方法,郭橐駝《種樹記》記錄了枸杞扦插繁殖技術,陸龜蒙《杞菊賦》中稱“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擷之”。 (2)宋代 宋代,吳懌《種藝必用》中介紹了枸杞種植法,元代官修農書《農桑輯要》指出3月可以進行苗木移栽。 (3)明清 明清時期,朱橚的《救荒本草》、俞宗本的《種樹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王象晉的《群芳譜》、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以及清朝政府官修的《授時通考》、蒲松齡的《農桑經》、張宗法的《三農紀》等著作中,都有種植枸杞的記載。 這些資料都表明我國枸杞子種植歷史悠久,并且在不斷總結和提高種植技術。 2、入藥部位變化 枸杞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但并非特指其果實,而是統指根、莖、葉、果實。此后逐步將不同部位分開使用,明代開始將枸杞子單列入藥,此后果實就成為主要入藥部位。 ![]() 如《名醫別錄》記載枸杞“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本草經集注》記載“其葉可作羹”,《本草圖經》記載“春生苗……俗呼為甜菜,根名地骨”,《本草蒙筌》記載“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秋結赤實,入藥益人”。 《本草綱目》記載:今考《本經》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別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甄氏《藥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采用。則《本經》所列氣味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初無分別也。后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熱藥,始歧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后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清代本草典籍均單列“枸杞子”之名入藥。 現在,枸杞主要以果實、根皮入藥,葉用于制茶,果實名枸杞子,主要采摘的家種的寧夏枸杞;根名地骨皮,多采挖野生枸杞根入藥;制茶則采專用于采葉的枸杞樹。 3、道地產區變遷 本草典籍記載的枸杞子產地主要河北、江蘇、甘肅、陜西、寧夏、四川等地。。早期記載以常山為道地,后則處處有之。如《名醫別錄》記載“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即今之河北。《本草經集注》記載“今出堂邑”,即今江蘇。明代以后本草典籍關于產地記載集中于陜西、甘州、茂州等地,清代,本草記載以甘州甘州產者為上,即今寧夏、甘肅。 《神農本草經》:生平澤。 《名醫別錄》: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 《本草經集注》:今出堂邑,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 《本草圖經》:今處處有之。 《本草品匯精要》:道地陜西甘州、茂州 《本草蒙筌》:近道田側俱有,甘、肅州(并屬陜西)者獨佳。 《本草綱目》: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陜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陜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 《本草原始》:古以常山者為上,今以甘州者為佳。 《本草崇原》:今處處有之,以陜西甘州者為勝。 《本草備要》:以甘州所產、紅潤少核者良。 《本草從新》:以甘州所產。紅潤少核者佳。 《本草求真》:出甘州紅潤少核者良。 《藥籠小品》:產甘州為上。 《本草述鉤元》: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入藥以河西者為上。 《增訂偽藥條辨》:枸杞子,陜西潼關長城邊出者,肉厚糯潤,紫紅色,顆粒粗長,味甘者為佳。寧夏產者,顆大色紅有蒂,略次。東北關外行之。甘肅鎮番長城邊出者,粒細紅圓活,味亦甘,此貨過霉天即變黑,甚難久藏,略次。他如閩、浙及各地所產者,舊地皆曰土杞子,粒小,味甘淡兼苦, 肉薄性微涼,不入補益藥,為最次。 4、基源考證 早期本草典籍對枸杞原植物的形態描述較少,僅從名字和生境難以確定原植物。宋代《本草圖經》記載“其莖干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這些描述與現在枸杞屬植物相符,但不能確定是哪種枸杞。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今陜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產地及果實形態今之枸杞相符。 通過本草記載的枸杞原植物即藥材的形態,難以準確判斷枸杞品種,但通過對古今產地與品種分布推斷,古代入藥之枸杞并非一種,包括北方枸杞、寧夏枸杞等品種。 明代以后枸杞入藥多用果實,產地以“甘州”者佳,味甘美,可以大致判斷其原植物為寧夏枸杞。 目前,枸杞栽培品種主要是寧夏枸杞,河北種植有少量北方枸杞,新疆有少量種植新疆枸杞。 5、中寧枸杞發展歷史 古代本草典籍中無寧夏或中寧枸杞的記載,較多見者為“甘州”枸杞。考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為甘州路,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寧夏在明代時屬陜西省,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建國后并入甘肅省,后又分設寧夏回族自治區至今。據此考證,則明代以來本草典籍記載的“甘州”枸杞,可能就是指寧夏枸杞。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寧安堡參將蔡英主持開發寧安堡新灌區,開挖柳青渠,修建了寧安堡城,這項工程促使屯區軍民大力發展枸杞生產。明代《弘治寧夏新志》有枸杞子作為貢品的記載,說明當時寧夏已盛產枸杞,且品質優良。 清乾隆十二年(1755年)汪繹辰的《銀川小志》記載:“枸杞,寧安堡產者佳,紅大肉厚,家家種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黃恩錫在《中衛縣志》的枸杞項下寫道:“寧安一帶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也”。并寫下詩句《竹枝詞》一首,盛贊枸杞的名貴及其影響。 六月杞園樹樹紅, 寧安藥果擅寰中。 千錢一斗矜時價, 絕勝腴田歲早豐。 此后寧安堡一直作為優質枸杞子的產地,并逐步發展成為枸杞子核心道地產區。 目前,枸杞子大規模標準化的種植基地快速發展,持續探索枸杞子新的生產技術,尤其是有機、無公害栽培技術,對解決枸杞子農殘、重金屬殘留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