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研究易學領域的人不可勝數,易學的核心在于天文歷算,河圖洛書皆與天文觀測有關,而天文歷法之精要在于正統。民間研究易學高手雖然很多,可惜都流于技法,精通天文歷算,尋本溯源的人極少,可謂百里挑一。 一:四分歷 四分歷是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調整年、月、日周期的中國古代歷法。冬至起于牽牛初度,則1/4日記在斗宿末,為斗分,是回歸年長度的小數,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稱“四分歷”。 四分歷把前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這個天象數據,經實測改為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四分歷所測的水星一終(從合日到合日的一周)的數據是115.87日,和現代觀測的數字基本一致。 四分歷用黃道度數來計算日、月的運行和位置;根據實測定下二十八宿距星間的赤道度數和黃道度數、二十四節氣的太陽所在位置和昏旦中星、晝夜漏刻、晷表日影的長短等重要數據,并把這些內容列成表格,但是,它對于當時已經發現的月行有遲疾等現象都未曾考慮進去,因而行用了一段時間以后,又不得不改歷了。 二:陰陽合歷 作為陰陽歷基礎的天文常數,是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所以,制定歷法的第一步,即歲實(回歸年)和策朔(朔望月)。 年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周期為基礎的時間單位。由于古人認為地球是靜止的,所以就以太陽在天球上視運動的一個周期為一年。所謂回歸年,就是太陽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或冬至點的時間間隔。我國古代天文家把冬至作為一年的起算點,因此,只要準確地連續測定兩個冬至點的時間,就可以定出回歸年的長度。春秋時期把冬至叫作'日南至',因為冬至那天日中太陽的高度最低,被認為是太陽處在最南端的位置,所以叫作'日南至'。 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為依據制定的歷法叫作陽歷,或叫太陽歷,這種歷法與月亮的朔望變化無關;而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為依據制定的歷法叫作陰歷,或叫太陰歷,這種歷法與太陽的運動無關。二者同時并用的,為陰陽合歷,這種歷法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為回歸年,以月亮的朔望變化周期(朔望月)為月。我國古代的歷法就是這種陰陽歷。 三:周髀算經乃圭表 據《左傳》記載,我國最早的冬至時刻的測定,是在春秋時代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兩次,這是用圭表測定的。 據被認為是在戰國后期或秦朝初年成書的《周髀算經》記載,我國從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一種最簡單的觀測工具--周髀。《周髀算經》卷上之二載:'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周髀算經》趙注:'伸圓之周而為勾,展方之匝而為股。'又據《晉書》:'表,竿也。蓋天之術曰周髀。髀,股也。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極游,以為遠近之數,皆得于表股者也。'這說明,周髀即圭表,直立于平地上的標竿(或石柱)為股或表,正南北方向平放于地上的尺為勾或圭,二者互相垂直而組成圭表。 四:太初元年推算參數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是漢武帝的第七個年號。漢朝使用太初這個年號一共四年。太初元年五月改歷,使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即農歷正月)。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天道左旋。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地道右旋。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時56分4秒。 具體推算:天左旋,一晝夜行一周天360度,四分之一日行一象限。冬至加時辰對應的方位,第一年始點冬至在子,方位正北;第二年冬至點過一象限,加時在卯,方位正東;第三年冬至點加時在午,方位正南;第四年冬至點加時在酉,方位正西;第五年重新回到正北。十九年為一章年,第一章首年加時在北,第二章首年,也就是第二十年,加時在酉,第三章首年為第三十九年,冬至加時在午,方位南。 五:二十七宿與二十八宿 月亮在黃道帶里運行時,相對于恒星背景,27.3天走一圈,印度人將黃道360°分為27等份,每一等份為13°20'。 印度占星學中早期印度占星學是使用Nakshatra來代替了平均每30°劃分的黃道十二星座,他們把黃道帶劃分成27等份成,而且每一區塊的分配為13°20',月亮它的運行周期是27.3日, 月亮大約一天需要通過一個Nakshatra。 我國為了方便計算,劃分了二十八宿,如果使用到二十八宿的話就必須加入牛宿(Abhijit)。 印度27宿中,婁宿起始于春分點,也就是白羊座零度。為了方便觀察,我們以婁宿為基準,設為初一。 六:六日七分四正卦具體統轄時間 西漢孟喜《易》學,以氣為本,取《周易》六十四卦與十二月氣候相配合,謂之“卦氣”。 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數。內辟卦十二消息卦,實即《乾》《坤》十二爻陰陽消長情狀的顯示。 四正卦主春夏秋冬四時,爻主二十四節氣;十二辟卦主十二辰,多主七十二候;其六十卦始于《中孚》終于《頤》,每卦既主六日七分(一年365又1/4日除以60=6又7/80,稱之六日七分),則三百六十爻共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每歲十二月,每月五卦,卦六日七分,共365又1/4天。 其中辟卦象征“君”,余卦象征“臣”,四正卦象征“方伯”,值日的六十四卦中,每五卦配以“公”,“辟”,“候”,“大夫”,“卿”的名稱,反復不已。于是,一年四季的二至二分,風雨寒溫之變遷交易,均以應合卦爻為節度。 唐代僧一行歷議說:把回歸年天數配入六十是卦,其中四正卦從二至二分起,各得八十又七十三天,不到一天。相鄰的頤,晉,井,大畜卦皆為五天零八十又十四天。其余五十六卦皆為六又八十分之七天。 七:月行三道 白道(Moon's path)是月亮運行的軌道。是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白道與黃道相交于兩點。月球沿白道從黃道以南運動到黃道以北通過的那個交點稱為升交點,與此相對的另一交點稱為降交點。 月經四表:指的是黃道東西南北;黃道以南和以北的白道,以及黃白交匯處的月道合為三道。月在黃道以南運行的日歷稱為陽歷,月道為外道,在黃道以北運行運行的日歷稱為陰歷,月道為內道。在黃道上為中道。 八:地球自轉與天文關系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時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大約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 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自20世紀以來由于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恒星日是地球自轉周期。當然回歸年也是地球公轉周期。春天地球自轉變慢,秋天地球自轉加快。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為23°26',稱為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 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歲差,而周期運動稱為章動。歲差和章動引起天極和春分點位置相對恒星的變化。 《宋史·律歷志》記載:'虞喜云:'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 平年有366個恒星日,365個太陽日。閏年有367個恒星日,有366個太陽日。 在天文學上,定義恒星日的不是具體的恒星,而是黃道對于天赤道的升交點,即白羊宮第一點,就是北半球的春分點。但是春分點在不斷的西移(歲差),所以天文學上的恒星日與太陽日還是有區別的。 當地球位于A點時,太陽、 恒星、地心、地球上某一點O點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地球位于B點時,地球已經自轉了360度,O點又位于恒星與地心的連線上,所以,從A點到B點為恒星日。地球位于C點時,地球自轉了360.59‘,此時,O點位于太陽與地心的連線上,從A點到C點為一個太陽日。 因為地球自轉不斷變慢,所以恒星日將越來越長。地球公轉導致恒星日比太陽日多出一天,那么一回歸年的恒星日是366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