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時候,班里有一哥們,長的猴精猴精的,機靈好動,因為愛打球、愛玩兒,跟我臭味相投。后來又和我考入同一所高中,再次分到同一個班,于是更是好得如膠似漆,每天上課了在一塊兒看小說,下課了在一塊兒打球,放假了就一塊兒去泡網吧,沆瀣一氣。 那真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時光。 盡管我們在中學過得肆意妄為,他卻一直是老師們的寵兒,因為這小子太聰明了,不管什么知識,一點就透,一學就會。 初中的時候我還能跟著他一起去參加個數學競賽拿個獎什么的,到高中的時候就被他遠遠甩到背后了。那時候我們學校沒什么競賽培訓班什么的,各種競賽也很少派人參加,我們高二那年,全市組織了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的競賽,這四科老師怕是手下無人,竟全都派了這小子去,他倒也沒讓老師們失望,居然“雨露均沾”,各捧了一個獎回來,皆大歡喜。 高考的時候,他又順利考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軍校上學,從此我們的聯系就少了。那時候我就想,這小子將來大概是我們當中最有出息的一個吧。 如今多年過去,我們偶爾聯系,他卻泯然眾人矣,早已沒有了曾經的榮光。部隊里待了多年,在一個偏僻的單位里整日無所事事,到了正連就提升無望,很早便轉業回家了。 這世上聰明的,我們常說的智商特別高的,很多很多,在我們一輩子數十年里,總能碰到幾個讓人感覺“特別聰明”的。 但是,他們除了留給我們一個“特別聰明”的印象,卻很少再有其他輝煌事跡值得我們津津樂道,到頭來也沒有干出一些什么讓人刮目相看的大事兒來。盡管在我的人生經歷中,似乎大家有一個共識:一個人憑借努力取得成績不算什么,一個人憑借天生聰穎輕而易舉獲得榮耀才讓人欽佩。 所以你會看到,大家都不羨慕那些學習特別努力,成績也特別好的人,反倒對那些平時愛玩,考試成績還能相當不錯的人高看一眼。心里都想,靠天天挑燈夜戰取得好成績算什么本事,要是我也天天讀書到深夜,早就超過你們了,我就是懶得讀而已。 潛臺詞是,我是有潛力的,只是沒有發揮罷了。 沒發揮的潛力,有個屁用啊——真是愚蠢。 可是這樣的風氣確實是一直在的,哪怕是那些真的用心讀書的人,他們也會掩飾他們的努力,“哎呀我昨天九點多就睡啦”,“這周末我又玩了兩天什么都沒干吶”,仿佛奮力讀書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 他們都希望獲得一個“才發揮三成功力就成為學霸”的榮耀,更糟糕的是,似乎所有人都恥于“以勤補拙”,而對“懶散怠惰”卻毫不在意,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在羅振宇的《我懂你的知識焦慮》這本書里,講到“創新”這回事兒的時候,認為創新不是某個智商超高的人一拍腦門琢磨出個鬼主意,就把什么牛逼物件發明出來了,而是許多人的協作、積累,一點點整出來一些偉大創新出來。他舉了很多例子,其中一個是就是美國科學家特曼做的實驗,說明智商能在創新這個事情上所發揮的作用。 自從有人發明了智商測試,我們就很喜歡拿智商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潛在價值。1921年,特曼選了16000名兒童做智商測試,挑了其中智商最高的1500人,每個人智力都在151以上,給他們建立了檔案,并長期跟蹤達35年之久。 最后他得出三個結果。一是這幫人的平均創造力并沒有優于常人,二是他們智商雖然高,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混成了loser,三是在他淘汰的那些兒童里,反倒是出了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而且,由于他對那1500人智力更高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天長日久也有一些感情,因此在漫長的35年中,他時常跳出來幫這些人,替他們找一所更好的學校,或者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等等。 所以特曼在臨死時留下一句話說“看來智商和社會成就沒什么關系”,而并非我們的直覺認為的那樣,智商越高,將來越有出息。 為什么智商高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特別厲害,將來會更有出息呢? 因為他們往往表現出一種特質:在同樣的時間里,他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同樣的上一節課,有的人可能全神貫注也只能吸收10%,而有的人不但能吸收100%,還能舉一反三,這就是差別。 我們一輩子都不過百年,顯然后者更讓人期待,就像他們是一臺配置更高的電腦,運轉速度更快,能處理更多的事情。不過大家都忘了一個事情,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假設一個人能取得的成就和他所獲得的知識量成正比的話,那么一個人一輩子獲得的知識量,可不僅僅取決于他的學習效率。 還取決于他的學習時間。 一臺電腦配置再高,你放著不用,也是毫無意義的。 好學的人再笨,如果一輩子學習,他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不好學的人再聰明,如果他從來不學習,或者極少學習,他也不過是個庸才。 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可以積累,前人幾千年積累的智慧,后人都可以學到,如果沒有這種學習和傳承,任憑你智商逆天,充其量也就是個更聰明的原始人,只能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 你看看身邊的人群,有多少人是出了校園,就不再學習了?這樣的人,可曾有一個厲害角色? 為什么有那么多低學歷早早出來打工的人,最后能創業成功,而那么多大學校園里出來的學生,出來之后反倒一輩子給別人打工? 看你肯不肯學,有多想學,付出了多少時間學而已。 我們中國人其實是比較“智力”崇拜的,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對“聰明人”青眼有加,對“勤奮者”反而有一種酸酸的不屑的味道,從學校到社會,莫不如此。 當看到一個人拼命努力掙扎著想要變得更好的時候,很多人不是鼓勵,不是尊敬,反而奚落,尤其是看到這個努力的人被所謂的聰明人輕而易舉超越時,可能還要說上幾句冷嘲熱諷的話:看吧,你那么努力有什么用,還不是被人超了? 仿佛這樣,自己的不努力就能變得更加心安理得,心里就更容易接受那個混吃等死的自己了。 一個人聰明,是老天贈予的禮物,可是僅僅依靠聰明,是完全不夠的。勤奮、品格、性情、運氣等等,都可以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聰明,利用自己的長處,實現自己的夢想,才是真正的聰明,才是真正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