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兩漢之際,為了能夠在中國立足,在經過翻譯、創造、融合之后,逐漸發展為“中國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南北朝時期到達了第一個高峰,但在北魏中期遭到了太武帝拓跋燾古今未有的暴力滅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的背后原因,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矛盾和佛道之爭,反而一開始的時候,太武帝看待佛教也是帶著崇信的目光,后來逐漸淡化為親近、疏遠、限制,一直到最后的打擊和徹底消滅。 只有在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太武帝對佛教的態度才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太武帝還沒有即位的時候,《魏書》中就記載他頻繁的同佛教人員進行接觸,更是多次主動前去寺廟內禮敬沙門。即使在太武帝后來剛剛即位的時候,也曾帶著眾人一同以禮敬之,可見當時施行的政策是提倡佛教。但當太武帝因為大臣崔浩的原因接觸道教之后,又轉而信奉道教、崇奉天師,更是在都城內建造了天師道壇,作為道教人員的活動地點。當時道教中最有名的便是天師寇謙之,太武帝信奉道教也同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允許寇謙之參與國家政事。而大臣崔浩極其信奉寇謙之的道教,數次在太武帝面前詆毀佛教,說其是世上的禍害。久而久之,太武帝也對佛教起了憎恨之情。太武帝對佛教態度的轉變也不是簡單的三人成虎,正是因為崔浩所詆毀佛教的言論,確實都有著相應的真憑實據,所以后來太武帝才正式下詔限制佛教的傳播,詔令上說所有人都不允許私養沙門、師巫之人,一旦被發現就是滅族的下場。佛教寺廟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太武帝滅佛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說佛教思想是統治者麻醉人民、維護統治地位的有力武器,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皇帝都選擇提倡佛教。 不過在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后,佛教這些寺院通過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然后通過土地來壓迫那些無地可種的農民。這種現象的形成,和當時社會上的戰亂不無關系,為了躲避賦稅兵役,人們假慕沙門來實現避禍。而想要加入寺院也不是隨便就能加入的,必須把自己土地的所有權轉移給寺院,寺院才同意庇佑你,美名為“布施”。就這樣,寺院毫不費力就擁有了眾多的田地,以及大量免費的勞動力。在《洛陽伽藍記》中,就對佛教寺院窮奢極侈的行為進行了描述,這里只列舉其中的永寧寺。“僧房樓觀,一千余間,雕梁粉壁......拱門四獅子,飾以金銀,加以珠玉,莊嚴煥炳,世所未聞。”這番氣派的景象,恐怕皇帝也不過如此。大量土地和人口的流入寺院之中,國家賦稅收入必然會相應的減少,而僧人又沒有賦稅勞役一說,相當于寺院沒有經過統治者的同意,就擅自從國庫中掏錢,這種舉動必然會遭到統治者的厭惡。 不管是宗教間的矛盾,還是經濟上的破壞,太武帝對佛教也一直是加以限制,而真正讓太武帝決定全面滅佛的導火索,是在從長安的佛教寺院中,發現其中藏有大量的兵器、財物和釀酒器具,還有供僧人淫樂的密室。 這些僧人斂財、貪酒、好色不說,甚至還意圖參與謀反,極大的刺激了太武帝原本打壓佛教的想法,隨即太武帝就頒布了一道詔令,全面消滅國內的佛教勢力。據《魏書》中記載,這一次的滅佛運動極其殘酷,強迫僧人還俗,搗毀寺廟、佛像,焚燒經文、佛圖,同長安沙門有關的人全被誅殺,以至于“一境之內,無復沙門”。但即使這樣,滅佛運動還是受到了下方很大的阻力,甚至還有太子恭宗的參與。太子恭宗涇渭分明,指出滅佛和搗毀佛像是兩碼事,沙門之罪又不是圖像的罪過,圖像不會參與到謀反之事當中。正因為太子恭宗的極力勸諫,佛教諸多經文、寺廟、佛像才沒有在這場滅佛運動中消失殆盡。至此太武帝滅佛運動才算是宣告結束,之后佛教又重新在北魏流行起來,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吸取了教訓,致力于修復佛像發展文化。后來佛教更是攀上了自來中原以后的第一個高峰,并且開鑿了云岡石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淺析北魏太武帝滅佛原因》孫曉瑩 《北魏太武帝滅佛運動中的偶像破壞》劉樂 《北魏太武帝滅佛原因淺析》李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