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鳥窠禪師,本號道林,735~833年,享年99歲。相傳,道林禪師在一棵古樹上筑了一個形似鳥巢的住所結庵棲身,觀人生,察世象,故而被稱為“鳥巢禪師”。 在《五燈會元》中,記載了一則白居易向鳥巢禪師問道的故事,說的是白居易喜愛參禪拜佛,唐元和年間,他在杭州做官時,聽說附近有一位“鳥窠道林禪師”,是位得道高僧,就慕名去拜偈。 見到禪師后,白居易就向禪師請教:“敢問師父,如何是佛法大意?(什么是佛法?佛法主要講什么?)” 鳥巢道林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沒想到鳥巢禪師回答的居然這樣簡單,心中很是訝然。心想,如此玄妙的佛法,你豈能如此輕描淡寫的講出來!就對禪師不客氣的說:“大師說的這些道理,連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 禪師聽后,莞爾一笑,回答說:“”三歲的小孩子說得,八十歲的老先生行不得”。 三歲的小朋友都可能能講出來,但是八十歲的老人都還不一定做得到。 白居易這才認識到,他心中的佛法是一種哲理,而禪師所說的佛法只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方式。佛法的關鍵就在于“行、落實”,真正學佛就是學習用覺悟的態度去過生活。 悟到這里,白居易深感不虛此行,于是對著鳥巢禪師深深的施禮致謝!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后,經常問禪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一首禪詩請教鳥窠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是夢中。 夢如人生,人生如夢。如果搞明白了,就不再計較這些虛幻的東西了。鳥窠禪師看到此詩后,也以一首禪詩來應答曰: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生死無真跡可尋,生和死,只有這件事是相同的。既知浮生若夢,何須再問,只應以尋求解脫為要。 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開示,愈加佩服,領悟到安身立命之道。他在西湖旁邊建起一個竹閣樓,以便與鳥窠禪師'朝夕之參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養其心,自號香山居士。后來,人們把竹閣樓改造為廣化寺。 (聲明:禪詩對答的解釋只是個人理解,僅為參考,如有更好答案,愿盼賜教改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