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美國為何不轟炸日本首都東京,而是選擇廣島長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意大利和德國都已投降,唯有日本法西斯負隅頑抗。到夏天時,日本的敗局已定,但日軍不肯死心,在沖繩等地瘋狂抵抗,導致大量同盟軍傷亡。日本遲遲不愿意向同盟國投降,甚至有人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讓日本的男女老幼都變成戰士,與同盟軍同歸于盡。 當時,美國已經制定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但為了盡快逼日本投降,保護同盟軍,以及抑制蘇聯,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軍高層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加速戰爭進程。由于原子彈的數量不多,好鋼必須要用在刀刃上。最初,美方選了數個日本城市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包括東京、小倉、新潟、廣島、京都、長崎等城市。 7月26日,美國、英國、中華民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兩天后,日本政府表示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見日本敬酒不吃吃罰酒,美國決定實施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計劃。8月6日和9日,美軍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擲了一顆原子彈,導致日本大量軍民傷亡,兩地變成了一片火海。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向日本民眾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令人奇怪的是,美國一開始選定了那么多日本的城市,為何卻選擇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而不是直接轟炸日本的首都東京?如此一來,效果不是更好嗎?其實,這是因為東京住著一個人——裕仁天皇。 在日本人的心中,天皇就是“神”,無所不能,做什么都是對的。身為天皇的子民,他們能做的就是誓死效忠天皇,為其排憂解難。對日本人來說,天皇是他們的信仰,為了他,可以付出生命。如果美國在東京投下原子彈,裕仁天皇被炸死。 那么,本就想著與同盟軍同歸于盡的日軍,會變得更加瘋狂。他們會為了給天皇報仇,發起猛烈的反撲。兔子急了都會咬人,更何況是日軍。充滿了復仇情緒的日軍,在戰場上將會更不顧性命,發了瘋的日軍的戰斗力,不容小覷。到時,同盟軍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美國只是想盡快結束戰爭,并不想看到日軍反撲。他們知道天皇對日本人的重要性,也考慮到了轟炸東京所帶來的后果。思考再三,美國才決定避開東京,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逼裕仁天皇投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