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回第二故鄉重走襄俞線鐵路紀實 原鐵40團團部駐地四川省宣漢縣毛壩鎮 今年5月23日上午參加完18連的戰友聯誼活動告別了閬中古城的老戰們,我們一行6人開始了去萬源市的行程。王甲泉夫妻開車從銀川市來閬中古城,他是1977年從阿城玉泉入伍的知青,1979年退伍在阿城糖機工作,他們1985年支援寧夏建糖廠后到區物資局搞供銷再到下海經商。吳明路夫妻從海南省來,1979年退伍后工作在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退休。鄧存柏排長從四川省江油市來,他是1964年12月入伍,17連一排長調18連四排長后任連隊付指導員,81年12月從內蒙古科右中旗轉業在部隊近20年。魏旭濱從哈爾濱市來,1980年退伍后在中國聯通退休。襄俞線鐵路是我們當年戰斗過的地方,2018年我們在湖南省雙峰縣第一次的聯誼會時就懷念四川省萬源市的連隊生活,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下那里的變化。中午12點先到了宣漢縣毛壩鎮,排長打聽到原來的團部,現在是中學校,要下午才能進去。 我們抓緊時間吃飯,其中一個酸菜魚又使我們回憶起當年下到后河水中抓魚的情節。進入學校先要在門衛登記,校領導對遠道來的老鐵道兵戰士表示歡迎,先看到原團部里的運動場,團機關的營房,還有過去紅軍立的石碑。關于劉湘在萬源的紅四方面軍游擊隊和劉湘的武裝進行斗爭參加了長征。在成都市大邑縣劉氏莊園和成都市的武侯寺內都有劉湘的生平介紹,他1937年任抗日戰爭時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一級上將,23集團軍總司令,親帥川軍出川抗日。使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歷史課很深受教育。 在萬源市鐵八師烈士陵園瞻仰烈士事跡。 23日下午重走襄俞線鐵路一行戰友來到萬源市,先找鐵八師烈士陵園,導航查到地址在火車站上面的山坡處,在老鄉的指引下看到了陵園大門,陵園門前有一處辦公用房,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園內的墓碑上沒有烈士的籍貫要聯系管理員看記錄本進行烈士查找。來到哈爾濱老戰友的父親張景洲烈士墓地前,右側第一排位置魏旭濱和吳明路向墓碑行三鞠躬禮,并在墓前清理雜草以水帶酒獻上我們的哀思。我們1977年的黑龍江兵都知道40團衛生隊有個小兵叫張立軍。1976年底八師首長來哈爾濱接新兵,他父親的戰友到家看望鐵道兵烈屬并進行問,母親就提出來孩子想去當兵的事,經過接兵領導請示師首長同意后他成為了40團的新兵。老人家是1929年生人,建國前在哈爾濱入伍的老鐵道兵戰士,轉戰于朝鮮戰場保障鐵路運輸線和建國后的鐵路建設。組建鐵八師時他又到了38團任營長。多年的艱苦生活使老人家疾病纏身病故于萬源市青華鎮,我們哈爾濱的鐵道兵40團戰友會永遠懷念老人家的光輝一生!你在這里安息吧! 回憶18連在萬源市羅文鎮的歲月。 羅文車站在75年前是18連參加修建的。駐地營房在山坡上面現在是工務段的宿舍還在用可是去不了,站臺房拆除不用了,火車不停站了,我們見狀心里涼了很多。可是鄧排長像發現了寶貝一樣在工務段的工具架前講述了他當年與18連留守襄俞線時的厲歷往事,我們77年的兵到18連時的駐地已經看不到了舊貌,現在全是樹木。后河里修建的層層水壩使這里的水清澈見底,水中的山雄偉挺拔。當身旁的火車駛過時才感受到鐵道兵戰士曾經經歷的光榮。 我們一行從萬源市到襄俞線上川陜交界的大巴山隧道,他全長5300米,里面全是無渣軌道,一半在陜西省、一半在四川省。當年四川省部分由8師39團2營在那里施工,18連收尾工作3個月我們77年的兵對那里印象深刻。到萬源市主要是看望張景洲烈士,解放前的老鐵道兵戰士抗美援朝的英雄。我和他兒子張立軍是多年的好戰友。 萬源縣黎樹鄉荊竹壩村 24日上午到火車站送走了吳明路和鄧存柏戰友我們向大巴山深處官渡鎮進發。到了官渡我們迷路了現在是高速公路在這里設立出口去往陜西省鎮巴縣,倆條鐵路在這里設站場運輸煤炭和建材發往全國各地。再往荊竹壩走了約十多分鐘看到村莊向老鄉打聽大巴山隧道并說明是鐵道兵戰士來看看,在老鄉的帶領下看到了大巴山隧道口。 1977年夏天18連的一、三、四排戰士們對隧道里的山水從鐵軌中間的無渣道軌中引導到右側人行道新建的水溝下面。當時的情況是在不影響火車通行的條件下用風搶打眼放炮在人行道上建一條30公分寬50公分深的排水溝再蓋上水泥板和原來的道面一致,要穿棉衣服進去一個工作班要忍受火車排出的煙氣,照明電燈要在現場從兩條電線中用釘子做的針扎到電線里將它點亮,燈亮了再施工,施工面要有五六處這樣的電燈才行。經常吃飯是在里面吃等干完活再穿棉衣服出來。那時39團9連和40團18連倆連隊上下營房而居住。同看一場電影,共敘一個藍球場的球技。39團9連是八師有名的鋼刀連打大巴山遂道時榮獲集體三等功,2017年冬我到江西省扶州市看望鄧金初戰友和39團9連的胥良生戰友相識,講述大巴山遂道的情緣使我們成為好友,并第一時間向他匯報那里的變化。據他講大巴山隧道口的陵園是萬源民兵配合鐵道兵打隧道犧牲了的民兵。當兵的都在萬源烈士陵園,1976年9連還犧牲了一位湖南籍的付排長就安葬在萬源鐵道兵陵園里。40年后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路變寬了,房變高了,人和環境變美了。當年的小學校舊址還在操場大了并建起了荊竹壩村的健身廣場。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去縣城的公路是雙向行駛的水泥路,大巴山里的優質石料日夜不停地運往各地。我忠心祝福第二故鄉的人民生活美好幸福安康。 大巴山隧道口處的烈士陵園是為在那里施工犧牲的萬源民兵建立的。他們也是部隊建制有連、排、班配合鐵道兵一起施工。從1970年開始到1975年一直到遂道建好。 鐵道兵都安葬在萬源烈士陵園,1976年39團9連還犧牲了一位湖南兵是個付排長。 24日中午時分返回萬源市途中我們又來到官渡鎮,這里的山和路都不是我們腦海中的記憶印象,感覺就是一個陌生路人。此時使我又記起1978年夏天在官渡火車站我們為回河北省裝火車時戰士們忙碌的身影。當年我們40團18連在貨場上組成一支火車軍列。倆臺軍車在前一竄黑色車廂在后,浩浩蕩蕩一路向北的場景。40年了每個人在變官渡鎮能不變嗎?在官渡鎮高速公路收費站附近我們分開行程,互道珍重路上平安!王甲泉開車走高速公路去西安,魏旭濱坐32路公路班車到萬源市下午乘火車去重慶市。 責任編輯:夢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