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龐大,甘肅才會被分家,總的來講,甘肅是被一分為四,單就1928年而言,甘肅省是被一分為三。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得從甘肅的行政區劃歷史說起。 在1884年之前,也就是清光緒十年之前,甘肅的行政區劃面積達到最大,那時的甘肅地區叫甘肅布政使司。 行政區劃包括今甘肅、新疆、青海全部以及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所轄面積比現在的甘肅省大五倍不止。 考古發掘顯示,甘肅地區在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蹤跡,但“甘肅”之名出現比較晚,始于西夏的甘肅軍司。 到了元代,甘肅省的建制作為行政區劃名稱才開始出現。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在今天水縣和甘谷縣分別設邦縣和冀縣,這是甘肅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秦統一全國后,在甘肅的東北和東南部分別設北地郡、隴西郡。西漢沿襲秦制,在甘肅置十郡,下轄152縣。 西漢時甘肅十郡: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金城郡、隴西郡和北地郡。 隋統一全國后,在甘肅置16郡,轄72縣。宋代時,甘肅屬陜西路,后來甘、肅、涼、瓜、沙等州屬于西夏。 元朝建立后,甘肅開始設省,名稱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東為陜西興遠路。 明代時,甘肅省改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設六府九州五十縣衛,轄地基本繼承元朝。 清初期,設陜西左、右布政使司,陜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清康熙六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 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治所從鞏昌(隴西縣)遷至蘭州。這時甘肅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等地。 光緒十年,新疆從甘肅分出設省,這時的甘肅省下轄十五府六十一縣。分別如下: 蘭州府,轄二州四縣,分別為狄道州(今臨洮縣)、河州(今臨夏市)、皋蘭縣、榆中縣、渭源縣和靖遠縣。 平涼府,轄靜寧州(今靜寧縣),平涼、華亭、隆德(今寧夏隆德縣)三縣。 鞏昌府,轄一州一廳七縣,分別為岷州(今岷縣)、洮州廳(今臨潭縣)以及隴西、安定(今定西縣)、會寧、通渭、寧遠(今武山縣)、伏羌(今甘谷縣)、西和七縣。 慶陽府,轄一州四縣,分別為寧州 (今寧縣)、安化縣(今慶陽縣)、合水縣、環縣和正寧縣。 寧夏府,轄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寧靈廳(今寧夏吳忠)、寧夏縣(今賀蘭縣)、寧朔縣、平羅縣、 中衛縣。 西寧府,轄三縣四廳,分別是西寧縣(今青海西寧市)、碾伯縣(今青海樂都縣)、大通縣以及貴德、循化、丹噶爾、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縣)四廳。 涼州府,轄一廳五縣,分別為莊浪廳(今永登縣南)、武威縣、鎮番縣(今民勤縣)、永昌縣、古浪縣和平番縣(今永登縣)。 甘州府,轄一廳二縣,分別是撫彝廳(今臨澤縣)、張掖縣、山丹縣。 徑州直隸州,轄三縣,即崇信縣、鎮原縣、靈臺縣。固原直隸州,轄二縣,即平遠縣(今寧夏鎮戎縣)、海原縣。 附州直隸州,轄二縣,即文縣和成縣。秦州直隸州,轄五縣,即秦安縣、清水縣、徽縣和兩當縣。 肅州直隸州,轄高臺一縣。安西直隸州,轄二縣,即敦煌縣和玉門縣(今玉門市)。 化平直隸廳,轄平涼、華亭、固原、隆德四州縣地。 清康熙初年,陜西省分設為陜西、甘肅兩省。甘肅省轄十五府(直隸州、直隸廳)、六十一縣(散州、散廳)。 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省置寧夏、西寧、蘭山、涇源、渭川、甘涼、安肅七道,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青海東北部、外蒙古西南邊和寧夏。 1928年,劃西寧道的西寧、大通、樂都等七縣成立青海省,劃寧夏道的寧夏、寧朔、靈武等數縣成立寧夏省。 1969年,劃內蒙古的額濟納和阿拉善右旗歸甘肅省。1979年,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1985年,甘肅省設14個州、市,下轄86縣區。截止目前,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自治縣。 那么,1929年甘肅省為何會被一分為三? 甘肅被分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甘肅區劃范圍太大,青海、寧夏距離省城太遙遠,不便于長遠規劃與發展。 二是甘肅一分為三后,可以削弱地方軍閥勢力。三是甘肅分省之后,民國政府與甘肅地方政府可以各取所需。 早在1925年,馮玉祥督辦甘肅軍務時,就有拆分甘肅的想法,這樣既可剪除地方軍閥,又可以增加軍隊編制。 1928年,馮玉祥的摯友、時任內政部長的薛篤弼,向國民政府提議,將青海、寧夏從甘肅省分離,各設行省。 同年,國民政府通過了甘肅分省的提議,次年寧夏省和青海省正式成立。 其實甘肅分省對各方來說,都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馮玉祥可保存自己實力,國民政府可使三省互相牽制。 從全局來講,主要是國民政府想要縮省,以防地方軍閥實力尾大不掉。若是沒有政府的首肯,甘肅很難被分。 不過,地方行政區劃歷來都是處于變動之中,隨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甘肅那么大的區劃范圍,遲早要被拆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