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發展的歷程來看,大致經過了人的管理(人治)--制度管理(制度)以及文化管理三個階段,而從要素的角度分析,管理從包含了對人、事、物等要素的管理,其核心是對人的管理,因為只有管住了人,才能對事和物進行有效的管理,因為人在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是最能動,最起作用的要素,因此,如果談及管理必然要從人的角度出發,為了人、發展人、成就人。
教育管理不僅是對學校中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管理,而且還包括對班級、課堂、活動等方面的管理,但最具有實質意義的對象依然是人,因為人是在學校中處于最活躍要素,因此教育管理的實質依然是對教育中“人”的管理,而這個“人”指的是學校中、學校外的兩大關系,學校中指的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所有的人,包括從學校管理角度所面對的學校中所有的教職工、學生,而學校外的“人”則是指所有與學校教育活動相關的人,既包括學生家長、學校社區中的相關人,以及社會中與學校具有緊密關系的人。因此,我們談到教育管理,自然重點指向人的管理,而從管理的層次看,教育管理既包括了校長作為學校一把手對學校整體工作所面對的各類人的管理,也包括班主任對班級中所有成員的管理,還包括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管理,當然也包括學校管理層面中所有的管理者對下級對象的管理。
人作為教育各類要素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變化的要素,成為教育管理的主要對象,因此,教育管理的重點則也在本文重點指向人。在對人的管理中,管理則具有極強的挑戰性、變化性和應時性,所謂挑戰性是因為人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固定思維的或者按部就班的管理中可能會出現因人性、人心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這也讓我們的教育管理時刻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挑戰管理者管理的適應度和靈活性,挑戰管理者管理的應時性和變化性。而從管理的發展歷程看,人治無疑越來越不適應當前不斷變化的形勢,更不適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教育民主,因此家長型或者專制型的人治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于教育管理。制度管理盡管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鞭策性和激勵性、規范性和程序性等特點,在管理學發展歷程中的確具有更加突出的特點和優越性,因為制度管理本身具有對事不對人的顯著特點,所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帶來見事不見人的弊端,這一弊端則又恰恰與學校教育的雙主體不相適應,可能會導致管理的僵化,因此制度管理表面上看具有如法官判案似的制度威嚴,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制度之內“人”的主體感受和情感體驗,因此制度管理下的教育管理可能會出現管理的形式化,最終導致學校教育的剛性有余而人性不足。
而作為管理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學校的文化管理,而當前我們一談到文化管理則大多指向學校文化建設,而學校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則是實現學校的文化管理,以達到以文化人的最終效果。學校文化管理就是從文化的高度來管理學校,以文化為基礎,強調人的能動作用,強調團隊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點在于人的思想和觀念。而文化管理中首當其沖的要把握好愿景領導的作用和價值,因為學校愿景的提出或者實施或者理想,本質上就是讓學校教育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能夠看到學校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能夠在愿景的引領下有熱情、激情和工作干勁,能夠在愿景一步一步實施的過程中對學校利益共同體充滿信心和渴望,從而帶動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為此目標而不斷前行。其次在文化管理中不僅要不斷修訂學校制度,并且在學校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始終將人放在管理的第一位,讓制度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從而更好的引導教育利益相關者在不斷遵守遵從制度的過程中形成遵守制度、維護制度的自覺意識,并不斷內化為個體的積極行動。第三文化管理中要充滿發掘學校的潛在文化資源,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到學校文化之中,如學校精神的凝練,教師精神的發掘,學生精神的積累和總結。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家充分借助各種場景凝練出了一系列的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如沂蒙精神、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而這些精神的凝練恰恰能夠對國人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因此學校中的文化管理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師生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做法,并及時將之進行凝練固化為學校文化的精神要素,并利用各種場合對這些文化要素進行宣講、傳承和發展,這樣就會從師生內心感受到鼓舞的力量或者“信仰”的力量。當然學校文化管理自然離不開學校文化建設,包括有形的如校園文化建設,也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讓校園中的每一棵樹、每一堵墻都會說話,也包括無形的如教師中所體現出來的愛生如子的大愛精神,努力學習的學習精神等,有形的無形的精神在一次次的放大中,在一次次的宣講中,在一次次的大張旗鼓的表彰中就會慢慢浸透于師生內心深處,從而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最終實現師生集體的自覺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