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搞一個小型的視頻交流會,交流環節,一個朋友問: 鄭州煤電又漲停了,是不是周期來了? 我一時無語。 為什么? 因為當時大盤繼續縮量,跌停板上剛剛躺著一堆昨天的強勢股,虧錢效應也幾乎達到下半年之最,此時此刻,怎么會有人根據某種理論推斷新周期來了?或者周期提升了? 就像戰場槍炮雷鳴,尸體躺滿山野,突然有人問是不是和平時期一樣。 我知道,他的問題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觀點,而是代表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某一派或者幾派的觀點,這些流派也許中間存在差異,但有一點是一樣的: 用漲停板來確定周期。 也就是按照漲停板連板的高度,或者高位某個股漲停板的連板情況,來斷定周期。 這種方法對不對呢? 我不好直接給出定論,但我可以明確的是,這種周期理論便于“術”,而不是“道”。 因為它至少無法反映市場整體的賺錢效應 或者說,他用幾個個股的情況掩蓋市場整體情況 很明顯,這種周期理論用久了,容易出現'術“上明明周期抬升,”道'的方面,大多數股票已經血流成河。 既然是周期,就應該反映綜合和整體,比如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是一個大的周期,而這種周期的定義是根據季節的整體情況來確定的,而不是根據某一天、某幾天甚至某十幾天的天氣升降來斷定周期的。 回到市場也是,如果某段行情是周期上升,那么,至少符合: 整體上 綜合上 賺錢效應抬升。 也就是說,我認為的周期,最好從“道”上去定義,而不是從“術”上。 如果從“道”上去定義周期,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大盤成交金額 大多數核心股的運動 市場整體人氣 高標股隊伍的整體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或者二個高標股 如果不顧這些,僅僅數板,就太偏于“術”了。偏于“術”的后果是,讓周期本來是一個具有宏觀戰略型的東西,變成一個新的伎倆,而這種伎倆看起來越巧,越容易傷害到使用者自己。 一會范冰冰 一會李冰冰 一會晉級成功 一會弱轉強 轉來轉去,突然發現熊來了 如果周期理論連大的趨勢和牛熊都反映不了,那還叫周期嗎?? 任何方法和理論,都需要創新,也許偏于術的周期理論適合震蕩市,或者過去某段時間,但市場在發展,生態在變化,我們應該根據市場去探索新的周期方法論。 這種探索中,我認為我們最應該在乎的就是 周期的整體性 周期的宏觀性 周期與指數的共振性 而不是僅僅某個股或者某幾個股的漲停板情況 那么,“術”層面的周期理論還有沒有意義呢? 有。 有一定的意義。 比如,在市場悲觀的某個時期,突然某個或者某幾個股漲停,或者拉個地天板,或者率先漲停, 可以用此時來測量市場的極限點, 可以用此來判定某個瞬間市場的情緒, 可以用詞來判定某個旮旯里的起承轉合, 但,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是“術”,這是短期的,這是局部的,而不是市場本身。 就像冬天也有暖太陽,春天也有倒春寒。 如果你僅僅看到暖太陽而忘記冬天,也不能因為有倒春寒而不覺春意。 看多遠的景,做多大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