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教育局下發了一份公函。內容是:
教育部稱,為落實中央關于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要求。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的概念之爭由來已久,這兩年“十四年抗戰”的呼聲越來越高。 中華民國政府最早提出了“八年抗戰”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沿用了這個概念。 那么,到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呢? 中國人民的抗擊日本侵略十四年是事實,抗爭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當然是侵略從什么時候開始,抗爭就從什么時候開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發動柳條溝事件,從而占領整個東北,成立滿州國。不管政府有沒有抗爭,民眾都有抗爭。 沒有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戰爭就不是抗戰的觀點是錯的,反抗就是抗戰,在沉默中赴死也是抗戰。 八年和十四年的抗戰概念最大不同是:八年是政府抗戰的觀念,十四年是人民抗戰的觀念。 今天我們改為十四年抗戰是歷史的進步,是人民歷史觀的進步。 歷史不是政權的歷史,是人民的歷史。 也有人說,如果這樣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甲午戰爭之后就開始了。 這是個概念定義的問題,甲午之后還有八國聯軍進北京,中國人也都抵抗了,所以不能叫抗日,叫反帝。 中華民國成立后,日本人也對中國動過兵,占領了膠東半島,引發了五四運動。這叫不叫抗日呢? 當然不叫,因為日本人是在山東半島上打敗了德國人,并在巴黎和會上得到了認可才占領了膠東半島,有其責任的繁雜性。日本人有其野心,民國政府也有外交失敗的責任,英法美俄都有責任,單純叫抗日也不太適合。 九一八之后則不同了,責任都在日方,武裝侵略,占領國土,成立政府。 所以抗戰應該從1931年算起,是十四年抗戰。 一般認為中國人的抗戰是從江橋抗戰開始的,馬占山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的第一槍。 這種說法有點片面,江橋抗戰的第一場戰斗發生在1931年10月15日。這離九一八已經近一個月的時間了,日本人從遼寧到吉林,再到黑龍江也不是沒有遭到抵抗。當然張學良的東北軍是沒有抵抗,但日本人也遭到民間的抵抗,包括土匪的反抗。 江橋抗戰的第一槍也不是馬占山開的。 1931年10月,日軍派了三個團的叛軍從吉林的白城子出發,向江橋進犯,準備進攻齊齊哈爾。當時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省會。 15日這三個團的叛軍到達泰來,16日在日軍飛機的配合下進攻江橋。 九一八事變后,齊齊哈爾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謝珂將軍在獲悉日本關東軍將向省城進攻的情報后,從9月下旬起,果斷采取了一系列阻擊日偽軍的戰略措施。由徐寶珍率衛隊團及配屬炮兵一個營,工兵及輜重各一個連2000余人進駐江橋北端陣地,構筑戰斗工事,在橋南端布設地雷場,并把庫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輕機搶裝備給第一線守備部隊。 16日徐寶珍率部與三個團的叛軍展開激戰,三個叛軍團在守軍的反擊下傷亡慘重,一齊潰退,在江橋以南地區與守軍對峙。 這才是中國軍隊抗戰的第一槍,不是哪個人開的,是齊齊哈爾守軍開的。 歷史事件不是哪個人的事件,是集體事件。 齊齊哈爾守軍打響抗戰第一槍的時候,馬占山還在千里之外的黑河,任黑河警備司令。16日馬占山接到了已退到熱河地區張學良的電報,任命他為代理黑龍江省主席、軍事總指揮,電令其立即從黑河晝夜兼程前往省城齊齊哈爾。 19日夜到達齊齊哈爾市,20日上午就任黑龍江省代主席,親赴前線激勵抗日將士,并宣布成立黑龍江軍臨時總指揮部,以便統一指揮。馬占山任總指揮,副司令公署參謀長謝珂任副指揮。 1931年10月22日,馬占山針對日軍集結重兵妄圖侵占黑龍江省事發表宣言:“與此國家多難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臥薪嘗膽,誓求危亡,雖我黑龍江一隅,尚稱一片干凈土……爾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戰”。 之后開始重新布防,以約3個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橋,準備與日寇決戰。 1931年11月4日,日軍以滿鐵守備隊進攻,被擊退。 1931年11月6日,關東軍以主力第二師團投入作戰。馬占山親赴前線指揮,日軍以優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形成拉鋸。
12日,日軍又從朝鮮調來援兵,加強進攻。之后日軍不斷增加兵力,加大火力,黑龍江守軍在馬占山的帶領下頑強抵抗,浴血奮戰,直到18日下午,因傷亡過重,沒有援軍,無力抵抗,馬占山將軍不得不痛苦地下令撤出戰斗。19日,日軍5000余人侵占齊齊哈爾,江橋之戰結束。 在江橋抗戰中,南京政府蔣介石多次發電對馬占山奮勇抵抗行為予以嘉獎,并命令張學良迅速增援馬占山。 張學良雖然電令馬占山死守勿退,但張學良駐錦州部隊毫“無戰斗準備”。江橋戰斗結束后,張學良受到社會輿論猛烈抨擊。上海救國聯合會說“黑省馬軍,孤軍抗日,效忠疆場,張學良未能撥援”。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蔣、張都有看熱鬧的心理,沒人把黑龍江軍當成自己的人,雖然這其中有以前地方割據的原因,但在民族大義上蔣、張都難辭其咎。 1932年1月28日,日本人上海制造事端,發動一·二八事變。 國民黨第十九軍和張治中領導的第五軍與日軍激戰,也就是淞滬抗戰。 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指導下,夢想著通過國際關系解決中日問題,與日本和談,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淞滬抗戰前后進行了三十三天,日軍動用了八萬的兵力,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只出動了不到四萬兵力。中方傷亡1.2萬人,日方傷亡3000多人。五年后中日雙方各動用數十萬兵力展開了淞滬會戰。 1933年3月至5月,中國軍隊在長城一帶抗擊日軍南下,史稱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斷斷續續5個多月,中方投入兵力20萬,總傷亡4萬余人,日方投入兵力7萬余人(偽軍3萬多人),死傷2600多人,戰績遠不如同時期的淞滬抗戰。 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的中央軍與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之間的不合作,特別是張學良只求自保,蔣也有削弱張、馮實力的想法。總體說還是民國其間軍閥割據的后遺癥,民族大義蕩然無存。最后民國政府與日本和談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之后日軍占領了熱河地區,1937年7月7日發動蘆溝橋事變,展開全面侵華戰爭。 1931年到1937年這六年時間,國民黨政府干什么了呢?主要是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圍剿,使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長征。 這六年日本的國內形勢也產生了變化,軍國主義分子主政,野心四起。從希望中國政府承認滿洲國到想全面占領中國。 這六年是抗日戰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有了這六年的局部抗戰,才有了民心所向的全面抗戰,才有了中國人的堅持,才有了抗戰的勝利。 中國人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精彩的一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