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咳嗽病人漸多。雖然中醫自古有“秋燥傷肺”的說法,但秋天出現的咳嗽并不都屬于燥邪傷肺。近日治療咳嗽病人不少,基本都屬于寒邪犯肺或外寒內熱證,所用之方,多為仲景麻桂劑,使用最多的是小青龍湯。 書本所述:小青龍湯為治療外寒內飲所致咳喘的經典方劑。其主癥為咳喘,外寒的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內飲的表現為痰涎清稀而量多。關于其痰涎的特點,劉渡舟老描述得更為具體“清稀泡沫樣痰,落地成水;或痰寒而亮,如雞蛋清狀”(《傷寒論十四講》)。多年來,我都將以上內容作為臨床運用小青龍湯的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也積累了一些典型案例,詳見本人拙著《經方淺悟》小青龍湯相關篇章。然而,臨證既久,發現臨床上有一類病人,其主癥為咳喘氣急甚至胸悶,兼見惡寒發熱(或不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鼻塞、鼻音重、噴嚏、流涕,舌淡苔潤,脈緊等典型的寒邪閉肺證,但卻表現為無痰,或僅有少量的白粘痰。此時,單純用麻黃湯或三拗湯治療,雖有療效,但功力還是稍遜一籌。這個問題促使我進一步思考:通常認為小青龍湯治療內飲的藥物組合是半夏、細辛、干姜,那么這組藥是不是只有出現以“痰涎清稀而量多”為特點的咳喘才能使用呢?半夏,《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記載了其治療咳逆的功效。細辛,《本經》:“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其治療的主癥也有“咳逆”。干姜,《本經》:“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其治療主癥有“胸滿咳逆上氣”。干姜辛溫燥烈,除了可以化飲,溫肺散寒之力甚強,因此,寒邪閉肺,非此不能溫散。有一種說法認為干姜“守而不走”,這純屬道聽途說之言、以訛傳訛之論。干姜溫散之力甚強(相較而言,生姜力量要弱得多),我在《傷寒論》師承課堂曾經帶領學生們一次喝下10克干姜煎服的藥液,很多人喝完之后,頓覺胃部溫暖,隨之即感到全身溫暖并微微汗出,這是干姜溫散之力的明證,又怎么能說它“守而不走”呢。綜上可見:半夏、干姜、細辛的組合可以治療寒邪閉肺所致的咳逆,并不一定非要見到“痰涎清稀而量多”才能使用。此外,在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與干姜、細辛相配,其開“閉”的力量更強,治療咳喘兼有寒閉的種種癥狀(包括:惡寒、無汗,身痛、鼻塞、鼻音重、胸悶等)更有針對性。經過以上研究和思考后,我在臨床上只要見到寒邪郁閉之咳喘,即使患者無痰或痰少而粘,也以小青龍湯為主方,由此療效大增。此外,通過觀察和研究臨床病例,我們發現外寒內飲閉肺日久也可以化熱。因此,臨床如果發現患者咳喘,外寒閉表,內有郁熱,甚至內有痰熱,也可用小青龍湯加味治療。(《金匱》即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的先例)。案一:某男,14歲,3天前受寒感冒,服三九感冒靈顆粒癥狀不減。刻下:咳嗽,咽癢、微疼不適,少量白粘痰,鼻塞、鼻音較重,噴嚏,流清鼻涕,量不甚多。惡寒無汗不發熱。口不渴,不欲飲。舌淡紅,苔薄白潤。右脈浮緊略數。處方(小青龍湯):細辛3、法半夏10、炙甘草6、五味子4、干姜10、桂枝15、生麻黃8、生白芍8,2副。服藥之初,即感渾身溫暖,溫暖氣流直貫鼻竅,諸證頓減。服完兩副藥后,諸證俱除。以桂枝去芍合二陳湯3副善后。案二:某女,39,受涼感冒4天,鼻塞,鼻癢,噴嚏,痰、涕色白,稀稠適中,量不太多,咽不適,不咳嗽。汗出、惡風寒。不發熱。口干欲溫飲,飲水量較多。感冒以來,大便干,腹不脹不疼。小便不黃。舌偏紅,苔少。處方(桂枝湯):桂枝30、生白芍30、生甘草10、生姜20、大棗15,2付。服藥后,鼻塞減輕,大便已不干,仍咽干、癢,干咳,口干欲飲,飲多尿多。鼻塞,鼻涕粘稠色黃。汗較多(氣溫30多度),怕吹風扇。略有胸悶,稍有頭暈。舌淡,苔白滑。處方(小青龍湯加味):生麻黃4、細辛3、法半夏8、生甘草6、五味子4、干姜3、桂枝6、生石膏20、生白芍10、杏仁8、桃仁8、魚腥草20、蘆根20,2付。案三:某女,58歲,咳嗽,夜間胸悶氣喘,至醫院輸液(抗生素)3天,效不佳。現:夜間仍有胸悶氣喘,晨起咳痰色黃量不多?粘,不易咳出(咳出痰,則胸部較適)。鼻塞、晚上重,鼻涕黃綠色、質粘。口干欲飲。頭脹,眼不欲睜。犯困,腿沒勁。咽不適。無汗不惡寒,后背有微微發熱感。舌質偏暗,苔薄白。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均升高,胸片:支?氣管炎。處方(麻杏甘石湯、葦莖湯、瀉白散):生麻黃6、杏仁10、生石膏20、生甘草10、蘆根50、桃仁10、冬瓜仁30、黃芩15、魚腥草30、桑白皮15、地骨皮15、桔梗 20、枳殼10、大米30,2副。服藥后,胸悶氣喘頭脹等大減,咯痰較順。鼻塞,鼻音甚重,鼻涕白粘。無汗,雖不惡寒,多穿點衣服也甚適。咽干欲飲。舌質偏暗,苔白根部偏厚膩。處方(小青龍加石膏湯):生麻黃8、細辛3、法半夏8、生甘草6、五味子4、干姜4、桂枝6、生石膏15、生白芍6、杏仁8,1副。服藥后,鼻塞、鼻音重頓除。后以小青龍湯加石膏、杏仁、紫菀、蘆根、魚腥草3副,病遂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