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也是種做事的智慧。有位哲人曾說過:“吃虧并非是損失,吃虧是一種謙讓;吃虧是一種犧牲;吃虧是一種成全;吃虧更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睙o數(shù)事實證明,吃虧是成大事者的處事智慧。 吃虧是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在人世間,往往會有那么一些人做事怕自己吃虧,因此他們總是喜歡和別人斤斤計較,處處較勁;即使是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吵鬧不休。他們若占了別人一點便宜,心里就會像吃了蜜一樣格外舒服。其實,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更不能損人不利己。做人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樂于虧己。事實就是這樣,自己適當主動地吃點虧,就常常能夠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夠把很多困難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以為吃虧的人是傻瓜笨蛋,不吃虧占了便宜的人就是聰明好漢。事實上,在許多事情上總會有人吃虧,總會有人占便宜。 有些人暫時是占了便宜,但是長久下去,最終還是會吃虧的;有些人暫時是吃了一些虧,但最終他卻占了便宜。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 比如說:有些人上班時不好好工作,經(jīng)常早退、遲到,工作也不努力,自認為是占了便宜,可是一旦進行按勞分配,進行嚴格管理時,他最終因業(yè)務不熟悉,或者表現(xiàn)不好而被排除出局。雖然從前面一段時間來看,他可能是占了便宜,少做了一些工作,也領到了與同事一樣的工資,但是從長久發(fā)展的眼光想想,因為少做工作,而丟掉了飯碗,他就吃一大虧。 而他的同事們呢,雖說從前面一段時間來看,多做了一些工作,似乎是吃了虧,但因為工作表現(xiàn)出色,而一直繼續(xù)在工作崗位上,從而卻占了便宜。所以說,吃虧和占便宜并不是通過一件事兩件事就能夠得到證明的。對于前面一種人來說,是先占了便宜,后吃了虧,而且吃了大虧;但對于后一種人來說,原先是吃了虧但后來卻占了便宜,而且是占了大便宜。 人們用“偷雞蝕米”來說明偷雞必定要付出的代價:要想偷雞必須先給雞吃米,然后再趁其不備逮住雞。還有用“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樣一句話來說明要想干什么事情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想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干成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在吃虧和占便宜方面,人們常用的一句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也就是小虧可以吃,但是不能白吃,吃了虧以后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大的便宜。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暫時的吃小虧是為了以后的大便宜。 某日,在一個自助餐廳里,那里的餐費是30元,甲君是一個不愿吃虧的人,在吃飯的時候也要進行計算是否吃虧了。在餐廳花了30元,就要吃回30元的本錢來,吃多了就等于是賺了,吃少了就認為是賠了。于是邊吃邊算,喝了多少瓶啤酒?吃了多少盤海鮮?為了不吃虧,一直到吃了50多元才放手,還美其名曰:今天賺了20元,讓商家賠了20元,心里面特別的高興,卻不料肚子負擔太重,回到家中又是吐又是瀉,到最后又花了幾十元醫(yī)藥費才了事。 商人最重利,商人靠進出商品的差價來賺取利潤,賺取生活的資本,如果賠本吃虧,那么商人將無法生存。俗話說,賠本的買賣沒有人做,也就是這個道理。不過現(xiàn)代的商場如同戰(zhàn)場,有賺錢的人在,也有賠本的人在。對于一個商人來說,能否賺錢全靠眼力、智慧和運氣。 我們平常生活中還有很多與吃虧和占便宜的事情有關。比如說,有人罵人了,被罵的人為了不吃虧,進而回罵之,這樣你來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是為了不吃虧,互相罵,罵無盡頭,到最后,罵贏了也沒有占到多大便宜,罵輸了也沒有見到吃了多大虧。還有人不小心碰了其他人一下,被碰的人就認為自己吃了虧,非要還過來不可,這樣,你來我往地吵或者打起來就會沒完沒了。到最后打傷了還要付醫(yī)藥費,反而得不償失。 有些人非常要強,為了不吃虧,永遠保持著一顆戒心,什么時候都算計著,什么時候都生怕吃虧,這樣的人活得很累。為了不吃虧,今天和張三斗,明天和李四斗,斗來斗去,把自己的情緒斗壞了,把自己的身體斗壞了,到最后表面上來看是沒有吃虧,但是實際上把本錢都給斗完了,最后還是吃了大虧。 古人對于吃虧的理解,很讓我們回味,那就是“吃虧是福”。能夠做到“吃虧是福”那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是一種處事的智慧。這種不在乎一時一刻的吃虧,著眼長遠,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xiàn)! 適度的吃虧是福。對于“吃虧是?!边@句話,如今許多人認為已經(jīng)過時了,有點不合時宜的感覺。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為某事而吃虧,無論是吃小虧或是吃大虧。其實,小虧者,眼前只是一時的失去,根本就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的損失;而大虧者,乃是長遠的,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會慢慢凸顯的,或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小虧,我們往往能一目了然;大虧,如果不是靜下心來我們常常就不能夠看到。因此“吃虧是福”里面所說的虧指的就是小虧,眼前的一點點小損失,小代價。雖然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但是不付出是絕對不會有回報的。在有些時候,有些收獲似乎從天而降,但如果仔細想想,其實是以前付出的一種回報。相對于那種從收獲中得到的從天而降的喜悅,對于眼前的付出,損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西漢時期,有一次在快要過年的時候,皇帝一高興,便下令賞賜給每位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一名負責分羊的大臣看著這群羊不由得犯了難,不知道如何區(qū)分才能讓每一位都滿意。正在他束手無策的時候,其中的一名大臣從人群里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闭f完,他就牽了一只瘦羊,高高興興地回了家。眾位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名大臣不僅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同時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于這名大臣來說,吃虧難道不正是福嗎? 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年輕的時候在一家汽水廠當勤雜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還要他擦地板,搞廠里清潔衛(wèi)生。鮑威爾干這些活時十分認真,也十分爽快,從不出差錯,從不發(fā)牢騷。一次,有人在搬運產(chǎn)品時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都是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按照常規(guī),老板應讓打碎瓶子的工人把這塊地打掃干凈。為了節(jié)省人工,老板卻指令干活麻利的鮑威爾去清掃。鮑威爾本可申述理由加以拒絕,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盡心盡力地把滿地的贓物抹得干干凈凈,弄得渾身是汗。過了兩天,廠負責人便晉升他為廠裝瓶部主管。這一切對鮑威爾來說,吃虧難道不是種福氣嗎? 虧己者,能夠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做到如此,虧己者的人際關系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干事業(yè)之時,別人也愿意給予支持,給予更多的幫助。他的事業(yè)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只要我們留心一下歷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fā)現(xiàn),大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胸懷寬廣又能虧己的人。與此相反,再看看我們周圍的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哪一個不是心胸狹窄、愛計較、不肯虧己之輩? 吃虧是一種風度。由于種種原因,不少的好朋友,或者事業(yè)上的合作伙伴,到后來卻反目成仇了,雙方搞得很不愉快。起初相互你好我好大家好地走到一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結果是大打出手地分手,前后的反差實在太大了。 有個人卻不一樣,他與朋友合伙做生意,幾年后一筆生意讓他們所賺的錢又賠了進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錢的設備,他對朋友說,全歸你吧,你想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留下這句話后,他就與朋友分手了。顯得極有風度啊,沒有相互埋怨,這叫“好合好散”,生意沒了,人情還在。 有人曾這樣問小巨人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說,父親什么賺錢的方法也沒有教,只教了我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是這樣跟李澤楷說的,和別人合作,假如自己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自己拿六分就行了。 李嘉誠的意思就是,他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愿意與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現(xiàn)在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xiàn)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愿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虧。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氣量。其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風度與氣量,才有人樂于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因此對于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于他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之經(jīng)驗。 吃虧是福,這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是生意場上的伙伴也罷,手下的人跟著你有好日子過、有奔頭,他才會一心一意與你合作,跟著你干,因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也會好。生意場上的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賺錢,才會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讓他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共事的人,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處世。 有的人一旦與朋友分手之后,就會翻臉不認人,一點虧也不肯吃,這種人是否聰明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只會讓他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讓步、吃虧是一種必要的投資,也是朋友交往中的必要前提。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們對處處搶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都沒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虧,因為他處處搶先,從來就不會為別人考慮,眼睛總是盯著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來占有它。他周圍的人對他很反感,合作幾個來回就不想再與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個個離他而去,他難以再找到愿意與他重新合作的人,最后他自己還不是吃了個大虧? 分手,情分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路轉,也許以后還會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如果你與人分手時,狠狠地撈一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拿上手就是自己的東西,那么就是忘恩負義,不仁不義。 從心態(tài)發(fā)展上來看,如果你老不愿吃虧,老占別人的便宜,那么會把自己弄得很猥瑣。因為當便宜被你占盡的時候,你也就會覺得自己總在吃虧,心中就會積存不滿和憤怒,這對自己也是很大的傷害。再者,撈朋友東西的人絕不會有什么出息,因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點微小的利益上,勢必影響自己的境界,缺乏向遠處、高處看的意識和能力。“戴盆何以望天”說的就是這種人。這種人除非是摸彩票中了獎,否則是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功和利益的。 吃明虧是福。世界上通常來說有三種人一點虧也不肯吃。一種人度量太差,吃了虧就要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雙腳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從而把事情弄得一發(fā)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還能經(jīng)常地、平心靜氣地吃那么一點虧,那么至少能夠說明這個人的度量不算太差、火氣也不算太大、心眼也不算太小,如果能夠做到如此的話,那么他的人際關系一定處得不錯,朋友不少、心情也不壞,這其實就是福氣。 我們并不去講所謂的因果報應之佛家思想,也不去談禍福相倚的道家思想,僅僅用辯證法把“吃虧”這件事情掰開了揉碎了講,就會發(fā)現(xiàn)“吃虧”總是局限于某一階段、某一方面講的。比如“千金買骨”的故事,涓人用千金買千里馬而不可得,竟然花五百金買了千里馬的骨頭,可是不滿一年,天下罕見的“千里之馬至者三”。這是先吃小虧,再得大便宜的例子。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也時有所聞??梢娭灰叫撵o氣、全面地考慮問題,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白吃的虧,所有的付出總會有一天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 但是,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大聲張揚的時代,所以吃了虧也不必“打落牙齒和血吞”,吃悶虧、吃暗虧只有自己甘認倒霉。吃虧應吃在明處,大家都心知肚明,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通常我們所講的“吃虧是福”是指“吃明虧是?!?。 雖然從表面來看吃虧意味著舍棄與犧牲,然而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何況,一個人如果不擇手段地斂錢財,追名逐利,他在失去了做人的從容的同時也把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給失去了。 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機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之下,其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進行攻擊與傷害。 那些不害怕吃虧的人,往往是把別人往好的地方去想,在其天真甚至是迂腐、軟弱的背后,是一個闊大、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 也正因為這樣,許多時候好人斗不過壞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壞人的算計與偷襲。盡管這樣,貪圖蠅頭小利者最終將“聰明反被聰明誤”,必然吃大虧。不怕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的吃虧,反而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并且還會生活在輕松、自在、愉快之中。 世上無論是哪個人都不愿意選擇那些斤斤計較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沒有人愿意與唯利是圖的人共事。只有不怕吃虧的人,才能夠在一種平和而自由的心境當中去感受人生的幸福。吃虧就是一種放棄的藝術,是一種大智慧。擁有這種智慧的人,他的行為在外人看來是吃虧了,然而對于他本人來說卻沒有這種感覺,很有可能他還沉浸在意外的收獲之中!吃虧是一種做事的智慧,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吃虧”的處事智慧。 感悟:其實,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于怎么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毀掉?!芭懔朔蛉擞终郾钡牡涔?,出自《三國演義》。諷喻那些設計整人整不到,反而貼了老本的人。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耍小聰明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聰明。好算計人的小人,無不以為自己聰明、妙算,但因為用心險惡,都維持不了長久……文/單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