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騰訊新聞,查看更多圖片 > 導讀 本條用發汗治療,可知當有表證,發汗為正確的治法。若汗之得當,其病當愈,即令未愈,亦應有所減輕。但本條所論則是汗后“反惡寒”,即惡寒較前更重。從“虛故也”及治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來看,此處之“病不解”,為疾病之未愈,非表證之不去。 究其因乃過汗損陽,身體失于溫煦,故惡寒不唯不解反而轉甚,是太陽表病變成了陰陽兩虛的里虛證。 本證除了惡寒之外,當有小腿攣急、脈微細等癥。 治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以扶陽益陰。 組成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溶,分溫三服。 方義: 芍藥甘草附子湯由芍藥甘草湯加附子而成。 其中以芍藥、甘草湯酸甘斂陰,緩急止痛; 附子大辛大熱,補火助陽,通經實衛,得甘草之甘,辛甘化陽,通經止痛; 且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 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 三藥相配,奏陰陽雙補之功。 臨證要點 主癥:惡寒,腳攣急,脈微細。 病機:陰陽兩傷,肌膚失溫,筋脈失養。 治法:復陽益陰。 醫案舉例 01 腸痙攣 未某,男,37歲,工人。1991年12月7日初診。腹痛反復發作3年余。初因飲酒受涼后腹痛,始吐繼瀉,經治而安。后每因受涼而屢發,痛時臍腹部攻沖絞痛,喜溫熨。近半年來發作頻繁,昨因天氣突變,腹痛又作,且痛時有欲大便之感。視前就診記錄,有謂 “腸痙攣”“胃腸炎”,“腸道激惹綜合征”者。詢之平素怕冷,腹部尤甚,四肢不溫,稍食冷物,下咽刻時腹痛即作,查舌質淡白,脈沉細弱。 證屬脾腎陽虛,寒濕阻滯。 治宜溫補脾腎,散寒溫中止痛。 予芍藥甘草附子湯加味: 制附子30g, 白芍45g, 炙甘草12g, 延胡索10g, 干姜10g。 2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1劑腹痛即止。 后予溫中健脾、補腎溫陽之法調理月余而愈,隨訪未再發作。[山西中醫,1997,(3):33] 02 腓腸肌痙攣 徐某,男,60歲。1958年3月9日由家屬抬來門診。自訴:兩天前突然開始惡寒發熱,頭痛,四肢骨節酸痛,中度咳嗽,鼻塞溢涕,臥床不起。自認為重傷風,服APC片,出汗甚多。出汗后自覺熱退,全身發冷,惡風,有顯著衰竭感。前兩夜腓腸肌強度痙攣各3次,每次約一分鐘。發作后小腿不敢伸,直伸后又欲發作。平素勞乏后亦每易發生小腿抽筋。發病前一星期內,連續四夜痙攣輕度發作。小腿筋肉酸痛,下肢無力,口渴,小便短少,不思食。體溫36℃。急性病容,神志清楚,被動體位,顏面蒼白,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每分鐘60次。 處方: 附子1.5g,芍藥9g,甘草9g。 太子參9g, 桂枝3g, 水煎服。 3月11日,病人步行來診,據說服藥一劑后小腿抽筋即停,出汗現象亦止,全身癥狀顯著好轉。 原方去附子, 加生姜、大棗, 再服2劑。 半月后隨訪,腓腸肌痙攣愈后未發。[上海中醫藥雜志,1957,(10):17] 03 汗后亡陽 白某,男,34歲。平素陽氣衰弱,脈象細弱無力。因患感冒,前醫連用防風羌活之劑,汗出多,而表邪不解,身倦體痛,惡寒轉甚,雖身被重綿,而仍覺不暖,兩手微厥,汗出雜雜。及診其脈,兩手沉細而微。 按測證,知為平素陽虛,汗后,又重傷其陽,致表陽不固,而惡寒汗出。此時若不扶其陽,恐有亡陽之衰,若不止其汗,絕不能回其陽。以亡陽由汗出而造成,如不止其汗,而忘想回其陽,猶無底之壑而灌使之滿,不可得也。 余因與大劑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18g,甘草15g, 附子15g, 桂枝、大棗之類, 以芍藥有止汗的作用,汗止,然后才可以陽復。 重用不但增進其止汗之效,其酸平之性,尤能濟附子之燥。使其大量用附子,而不致有煩躁之反應。 連服二劑, 汗斂而惡寒自罷,兩手亦溫,諸證均減。 后以扶陽和胃之劑,調理而愈。 [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現代臨證: 現代臨床將芍藥甘草附子湯主要用于陽虛外感,汗多惡寒、風寒濕痹陽氣虛之關節疼痛、周身惡寒汗出者; 亦可用于汗后亡陽、腰痛、偏頭痛、痛經、腸痙攣、腓腸肌痙攣等見本方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