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國新 實習生 張韻 葉麗莎 近年來,溫嶺市聚焦“爭當縣域治理現代化樣板區”新目標新定位,以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從調解工作載體、機制、資源“三要素”切入,深化大調解體系建設,推動形成以矛調中心為龍頭,三級人民調解組織為支撐,行政調解為主力,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和社會組織參與調解為補充的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調解工作格局。今年1-11月,矛調中心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57227件,調處化解率達95.18%。 中心統籌 深化矛調體系建設 7月中旬的一天,溫嶺市石塘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接到一個調解申請。原來,當事人余某某之前在鄭某某船上工作,意外骨折,雙方因賠償金額產生糾紛,僵持不下,于是申請由調解委員會介入處理。 了解情況后,調解委員會迅速展開前期工作,還原事情經過,并對當事人摸底談話。很快,雙方握手言和。 “要不是調解委員會出面,我的問題不可能這么順利解決!”事后,余某某對調委會感謝道。 哪里有糾紛,哪里就有人民調解組織。像石塘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這樣的調解組織,在溫嶺早已遍布城鄉。 近年來,溫嶺市積極推進調解網絡全領域覆蓋,目前已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調解組織架構,實現了矛盾糾紛有效掌握。 溫嶺市矛調中心自1月18日建成投用以來,實現了各平臺機構應駐盡駐,充分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力量、數據,強化中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社會治理事件處置、社會風險研判“三位一體”功能,增強調解工作整體性和協同性,成為調解工作的“中樞大腦”。 一年來,溫嶺市在矛調中心的輻射牽引下,有力推動了矛調體系建設,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該市不僅在5個中心鎮對標市矛調中心設立鎮級矛調中心,其余鎮街、村社也在原綜治中心基礎上積極建設人民調解委員會,筑起了排查調處矛盾糾紛第一道防線。今年,各個村社結合集中換屆工作,組建村級調解小組,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任村級調解小組主任,吸納黨員、村民代表、信訪代跑員、網格員等“組織細胞”,負責轄區內的矛盾化解工作。 就這樣,當地以村鎮干部為骨干,以網格員隊伍為依托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架構逐漸形成并完善,16個鎮(街道)綜治中心和661個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鋪開了這張上下聯動、功能集成、覆蓋全域的調解網絡,實現了對各類矛盾糾紛、風險隱患的敏銳感知、動態管控和有效應對,確保第一時間掌握矛盾糾紛隱患信息,第一時間開展調解工作。1-11月,全市網格排查各類矛盾糾紛信息4250條。 整合優勢 打造專業調解隊伍 今年9月,溫嶺市矛調中心成功解決了一起死亡糾紛賠償案。 “好好的人送到你們護理院,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調解現場,墜亡老人家屬情緒頗為激動,“我們今天就是來解決這個事的,大家坐下來把事情的經過了解清楚。”溫嶺市矛調中心副主任楊樹才說。此后,太平派出所出警民警樊存驍對案件進行了梳理與復盤,矛調中心調解員李國平、江梅友分析情況后,歸納出這起糾紛的矛盾焦點為醫養護理院的責任占比,并與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各方力量結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合情合理合法調解。 該案證據繁多,雙方爭議較大。最終,經過專業力量5個小時的細心梳理和耐心調解,糾紛順利化解,有效阻止了矛盾的擴大。 人民調解是維護基層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而一起糾紛能否順利解決,調解員作為聯系雙方當事人的紐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述糾紛的有效調解,正是整合了多方調解優勢,為疑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基礎保障。 近年來,溫嶺市積極組建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逐步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我們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矛盾糾紛調處,還積極吸收‘兩代表一委員’、離退休黨員老干部、新溫嶺人、鄉賢等調解力量加入人民調解隊伍,形成并完善會商制度,推動矛盾糾紛快速調解。”溫嶺市矛調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市還在原有市衛健局、教育局等23個重點部門成立調解組織的基礎上,推動其他所有部門成立各自專業性調解組織,設立了交通事故糾紛、醫患糾紛等11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其中交通事故糾紛、醫患糾紛、勞資糾紛、物業糾紛4類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均配備3名以上專職調解員。部門調解專員發揮專業優勢,探索建立行業糾紛“120”調解標準,即部門調解專員1小時內到達糾紛現場,2天內完成調解流程,調解后0反復,突出“快調快結高質量”,助力本行業領域矛盾糾紛快速化解,實現95%的交通事故糾紛在1至2天內調結,醫患糾紛最短半天結案。 在調解隊伍建設中,溫嶺市不斷加大對專職調解工作的力量配置和經費投入,注重為調解工作者搭臺,率先開展人民調解員等級評定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等級人民調解員224人,占全市調解員總數的7%,培養了“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調解能手”3名。通過調解員等級評定,當地進一步鞏固和壯大了調解員骨干隊伍,優化了隊伍結構,促進了調解員隊伍向半專職化、專職化方向發展。 多元化解 社會調解力量廣泛參與 溫嶺是一個人口大市,本地居民100多萬,外來人員40多萬。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民間糾紛有增無減。 為避免小糾紛激化成刑事案件,來自各行各業、各個省份的溫嶺市新居民聯誼會成員,充分利用“以外調外”的調解方式,積極介入化解矛盾。 同時,溫嶺市擁有鞋革業商會、新居民聯誼會、餐飲行業協會等43家行業協會商會,成員大多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威信與話語權的人。近年來,為提升多元化解能力,推動對行業領域矛盾糾紛調解的延伸覆蓋,上述行業協會商會積極發揮特有作用,廣泛吸收鄉賢、離退休黨員干部等人士入會,聯合各鎮(街道)充分整合“兩代表一委員”、新溫嶺人、鄉賢、統戰人士等調解力量,組建人民調解隊伍,積極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相繼完善形成了商、工、婦、青、農等領域調解專家庫,持續推進社會調解品牌化運作,涌現了“春芳婦女維權工作室”“銀和調解團”等品牌特色調解組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