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永佳 生于1938年,廣東省南海縣人(今佛山南海),廣東省名中醫,廣州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曾任廣州市中醫院院長、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專職副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品審評專家庫專家、廣州市中醫藥學會顧問,是廣東省第七、第八、第九屆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廣州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宜益氣溫經和血通痹【基本資料】
韓先生,時年57歲。就診日期:2017年6月10日。現病史:患者多年前因工作原因長期在外露宿感受寒濕之邪,常感左髓關節疼痛,程度輕重不一,偶可連及左下肢,疼痛難忍,每遇勞累或天氣變化而疼痛加重,曾在某醫院按類風濕性關節炎住院治療40余日,好轉出院后。2月前再逢陰雨連綿,前癥復發且更嚴重,左下肢活動時疼痛加劇。近日納可,受疼痛影響,眠差,二便尚調。 體格檢查:表情痛苦,面色蒼白無華。左下肢痛不可觸,關節無紅腫。舌淡,苔白,脈沉細。輔助檢查:血沉偏高,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中醫診斷:痹證—痛痹。 證候診斷:寒濕凝滯、陽氣不行。 西醫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法:溫經祛濕、和血通痹。 處方:威靈仙15g,細辛3g,防己15g,秦艽12g,淫羊藿30g,川烏10g(先煎),姜黃15g,甘草6g。七劑。 復診:2017.06.17 癥狀及體征:患者服藥后,痛減大半。 處方:威靈仙15g,細辛3g,防己15g,秦艽12g,淫羊藿30g,熟附子10g(先煎),姜黃15g,甘草6g,麻黃9g。七劑。 用法:每天一劑,水煎煮為300ml。 癥狀及體征:服藥后大汗出,飲食增加,二便正常,身體輕松,尚能下床活動,惟腰腿酸痛。處方:威靈仙15g,細辛3g,防己15g,秦艽12g,淫羊藿30g,熟附子10g(先煎),姜黃15g,甘草6g,續斷10g,桑寄生15g,杜仲15g。七劑。《素問·痹論》曰:“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聚者為痛,是為痛痹,此為陰邪也。”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所謂“陰盛則陽病”。寒主收引,其邪侵犯經絡則氣血凝滯,運行不暢,則身劇痛,甚至肢體不可屈伸,若寒邪侵至筋骨,則筋骨疼,即“痛者寒氣多也”。本例患者屬寒濕盛引起痛痹,非大辛大熱之藥不能除其寒、解其痛,故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大辛大熱的川烏、祛其寒,秦艽、防己、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細辛、姜黃祛風散寒止痛,淫羊藿溫腎陽、壯筋骨、祛風除濕,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腰痛治療以補腎先【基本資料】
駱先生,時年32歲。就診日期 2015年7月28日。病史:半年前開始出現腰背部酸痛不適,勞欲后劇,夜尿頻,平素易疲倦,覺偶有頭暈、視物昏花。 腰背部酸痛不適,勞欲后劇,夜尿頻,平素易疲倦,覺偶有頭暈、視物昏花。脈緩,舌淡薄,苔少,右尺弱。辨證施治:患者辛勞過甚,養護失當,出現腰背疼痛不適,中醫當屬腰痛;勞欲后加劇,伴隨夜尿頻多,為腎虛表現;腰為腎之府,腎氣虧虛則腰部疼痛不適,氣不固攝,則夜尿頻多;腎氣虧虛,腎中精氣不能上達清竅,則出現頭暈、視物昏花等。處方:川芎10g,青皮10g,菟絲子10g,補骨脂10g,紅花10g,當歸15g,柴胡12g,益母草15g,熟地黃15g,川牛膝15g,甘草3g。6劑。癥狀及體征:腰痛、尿頻等癥狀緩解,訴反復咳嗽2月余。體查可聞及雙肺少許哮鳴音,脈緩,舌淡薄,苔少,右尺弱。 西醫診斷:腰肌勞損;支氣管炎。 中醫診斷:腰痛(腎虛證)。 治法:益腎、活血利濕。 處方:川芎10g,白芍10g,補骨脂15g,紅花10g,當歸15g,柴胡12g,益母草15g,熟地黃15g,川牛膝15g,甘草6g,淫羊藿15g。7劑。腰痛常因腎虛邪客腰部,導致血氣運行不暢,脈絡絀急,腰府失養所致。腰痛病久后日因氣血虛容易導致血瘀濕困,出現本虛標實之象,故腰痛當以補腎為先,同時分清標本虛實。 本病案方以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淫羊藿補腎同時,以川芎、紅花、當歸之品活血化瘀,益母草利濕,標本兼治。腰腿疼痛治療以溫陽補腎是為本李先生,時年68歲。 初診時間:2015年8月11日。患者1年前開始出現雙下肢發涼,天氣變冷或接觸冷水后明顯加重,伴有輕度麻木、腫脹不適;常伴腰膝酸痛不適,夜尿頻,滴瀝。體查:雙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腘動脈搏動可,皮溫降低,皮色可。 癥見:雙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腘動脈搏動可,皮溫降低,皮色可。舌暗紅,苔薄,脈沉澀。辯證施治:緣患者年近七旬,陽氣不足,不能溫陽肢體,故出現下肢發涼;先天之本虧虛,元陽虛損,出現腰膝酸痛,夜尿頻等癥狀。治療方面當以溫陽補腎為主,配伍活血化瘀藥物。處方:丹參20g,川芎10g,益母草10g,淫羊藿15g,補骨脂15g,巴戟天10g,覆盆子10g,牛膝15g,續斷15g,雞血藤20g,甘草6g。6劑。癥狀及體征:雙下肢遇冷覺涼好轉,腫脹較前好轉。舌暗,脈略沉。辯證施治:患者癥狀稍解,當以繼續溫陽補腎鞏固療效;氣為血之帥,在丹參、川芎、當歸補血活血同時,配伍黃芪補氣,加強溫通活血之功。處方:丹參20g,川芎15g,熟地黃10g,淫羊藿15g,補骨脂15g,當歸10g,覆盆子15g,黃芪15g,續斷15g,甘草6g。6劑。癥狀及體征:雙下肢涼感好轉,無腫脹,但天氣變化后,左腳2~4趾疼痛,大便不爽,但成形。舌淡紅,苔薄,脈滑。處方:決明子30g,杜仲15g,桂枝10g,淫羊藿15g,肉蓯蓉15g,獨活10g,覆盆子10g,黃芪15g,續斷15g,甘草6g,牛膝10g,巴戟天10g。6劑。男子以腎為本,久勞久作或縱欲過度,則容易耗損腎陽,表現為肢體不溫,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巴戟天、淫羊藿之品大補腎陽,此為本;配合活血化瘀及益氣藥物,使得氣血通暢,氣血得以貫達肢體;桂枝溫通助氣化,川牛膝引藥下行加強藥效均為點睛之筆。濕熱痹癥,清補兼施周女士,時年68歲。初診時間:2015年9月1日。 主訴:右膝關節疼痛,下肢乏力。灼熱感,活動不便,口苦,口干,飲水多。納眠可。癥見:舌淡紅,苔黃,脈緩細。 辯證施治:此為風熱濕邪侵襲,故關節灼熱疼痛,口干苦,苔黃,乃濕熱之象。處方:山茱萸15g,牡丹皮15g,澤瀉10g,山藥15g,枸杞子10g,菊花 10g,生地黃10g,地骨皮10g,豬苓15g,薏苡仁20g,甘草6g,烏藥10g,桂枝10g。4劑。癥狀及體征:14天前開始出現雙下肢浮腫,足部為重。昨因坐長途飛機后雙下肢浮腫明顯加重,右小腿外側疼痛,皮膚發紅。無胸悶及胸痛,無心悸。舌淡紅,苔黃,脈弦。處方:桂枝10g,茯苓10g,澤瀉10g,豬苓15g,薏苡仁30g,黃芪15g,白術15g,川芎10g,丹參20g,牛膝10g,生地黃15g。7劑。癥狀及體征:雙下肢浮腫消失,走路時偶有遲鈍。舌略干,脈弦。處方:天麻10g,何首烏10g,黃芪15g,桂枝10g,牛膝10g,枸杞子10g,地龍10g,甘草6g,當歸10g,川芎10g,白芷15g,薏苡仁30g。7劑。痹癥分風、寒、濕三大類。此患者屬腎虛濕熱范疇。治療以滋腎清熱祛濕為主。二診時候出現下肢腫脹,故加強祛濕之藥。痹癥日久,筋脈失養,故后期治療以補養肝腎,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善后。指關節遇冷痹痛,治療以溫陽散寒、祛濕通絡潘女士,時年41歲。初診時間:2015年8月25日。病史:指關節疼痛2年,遇寒后加重。 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2015.07.25 風濕三項 (ASO、RF、CRP)、尿素、肌酐未見異常。 主訴:雙手指關節疼痛2年。惡寒,惡風,胃納一般,月經正常。 中醫診斷:痹證(風寒濕痹)。 辯證施治:此患者陽虛癥狀明顯,關節疼痛遇寒加重。惡風表明陽虛不固,風寒束表。故治療以溫陽散寒,除濕通絡為主。患者久病,固兼以養筋柔肝。 治法:溫陽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土地骨20g,桂枝10g,玉竹20g,豨薟草10g,白芍20g,甘草9g,烏藥10g,牛膝15g,黃芪15g,防風10g,白術10g,地龍10g。7劑。 癥狀及體征:服藥后關節疼痛減輕,腰酸不適。末次月經2015年8月4日,舌苔暗淡,苔白,脈緊。處方:土地骨15g,桂枝10g,烏藥10g, 黃精10g,熟地黃10g,杜仲10g, 豨薟草10g,黨參10g,白術10g,黃芪15g,防風10g。4劑。癥狀及體征:疼痛明顯好轉,腰部沉重不適,身體困重感。舌淡胖,苔白膩,脈沉。輔助檢查:2015.08.28 類風濕二項、體液免疫五項、自身抗體二項:未見異常。處方:土地骨20g,桂枝10g,烏藥15g,黃芪20g,薏苡仁30g,白術15g,黨參10g,澤瀉15g,蒼術10g,黃柏10g,威靈仙10g,甘草6g,豬苓30g。7劑。患者平素體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腠理空虛,不慎感受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處發生疼痛。 痹癥的治療,治寒應結合溫陽補火,即所謂“陽氣病則陰凝散”,治濕宜結合健脾益氣,即所謂“脾旺能勝濕,氣足無頑麻”。久痹正虛者,應補肝腎,益氣血。“腎主骨生髓”,二診時候患者出現腰酸不適等癥,予益腎藥物,起到溫補腎陽,助寒邪外出之功效。三診時寒邪已出,濕邪為主,故加強祛濕功效以收尾。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脈管炎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