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寶媽 小步創始人 畢業于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 曾任職于世界頂級咨詢公司BCG,后在國內某知名地產公司任最年輕執行董事。云寶出生后創辦小步親子,帶領近百萬家長一起踐行在家早教。 當前社會對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能說會道也因此成為每個父母都希望寶寶獲得的能力之一,而這種能力和和早期語言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上周六,GGV(紀源資本)邀請我在以“好好說話”為主題的GGVoice上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他幾位嘉賓都是講成年人怎么好好說話的,而我的主題卻是如何幫助孩子發展早期語言能力。下文就是演講稿的整理,音頻是我在在活動中的演講內容,有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聽一下~ 正文 說到兒童的早期語言發展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到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他們通過多年的調研首先證明了通過3歲孩子的語言水平可以預測他入學前的語言水平;后來又發現一年級孩子的語言學習水平如果有限,到了四五年級也很難再提升;進而,他們通過對數十年統計數據的分析,發現10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很好的預測他20歲時的學業、事業成就。 這個結論證明了老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我并不是想抹殺三歲以后的努力,這些努力能夠讓我們在先天和早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我只是想說作為家長,為了給孩子打下一個更高一點的基礎,你應該了解什么是早期語言發展的決定因素。 4年,3000萬詞匯接收量,決定了寶寶的語言水平 美國的學者們也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們首先找了42個有同齡小寶寶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經濟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接著,他們每個月都會錄制一小時每個家庭的親子交流,這種跟蹤記錄一直持續了兩年半;在收集了足夠的素材后,他們又花了6年的時間進行整理和分析。 在近10年的研究后,他們得出了一組讓人非常震驚的數據:同樣為三歲寶寶,第一組家庭寶寶在三歲的時候的詞匯量已達1100個左右,而第三組家庭寶寶的詞匯量僅有五六百,落后了差不多一倍。 你一定很好奇,這種差距是怎么來的? 研究人員繼續研究發現,第一組家庭的父母,平均每小時和寶寶講2000多個詞,第二組家庭1000個左右,第三組600個左右,當這樣的差距不斷累積起來,等到寶寶4歲的時候,第一組家庭的家長已經對寶寶說了4500萬個詞,而第三組只說了1300萬,中間相差的3000萬左右個詞,就是寶寶們語言發展水平的差距。相比之下,一部分寶寶確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孩子3歲時的語言水平,直接與10歲、20歲以后的語言能力和學業成就成正相關。 從這個殘酷的結論來看,好像家庭文化經濟水平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甚至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換句話說,投胎投得好,似乎是唯一的秘訣,這科學嗎? 為此,又一組勤奮的、來自MIT(麻省理工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們開始了新的探索。 他們同樣找來了一批家庭并按經濟水平分為三組,但是這次,他們會在每個家庭連續跟蹤錄制2天,并在其中增加了一項觀測指標,最后從眾多的數據中他們發現,有一個因素可以超越經濟文化階層對孩子的早期語言發展產生的影響,他們把這種因素稱為Conversational Turns(互動對話頻次)。 Conversational Turns(互動對話頻次) 即親子對話由家長或任何一方發起,并且在5秒內得到對方及時回應的對話。 認知科學家們發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長如果能頻繁地和寶寶進行對話,寶寶的語言發展水平會超越同階層的平均水平。相反也是一樣的,如果家庭經濟水平高,但卻僅僅是單方面的輸入詞匯(比如用音頻、視頻節目、閱讀代替互動),而忽略了和寶寶的對話,寶寶的語言水平也會落后于同階層的平均水平。 說到這里,有家長可能會驚訝:“閱讀難道不是最好的語言啟蒙方法嗎?”其實這里有個小誤區。MIT的科學家們通過先進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寶寶在與家長對話的時候,大腦的活動比聽故事時候的活躍多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互動。 通過上面的兩個實驗,我們會發現,決定孩子語言水平發展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和寶寶說話的詞匯量及互動的質量。 詞匯量很好理解,但高質量的互動其實并不那么容易。我在這里舉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寶寶剛從幼兒園放學回到家,很多媽媽都會問“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好嗎?”寶寶一般會回答“好”或“不知道”,然后就沒了。在成人世界,這種對話就是典型的“尬聊”,對于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來說呢,就是沒有互動起來的親子對話。 這讓我想起了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和我的對話(根據云寶姥姥描述記錄): “今天在幼兒園吃包子了嗎?” “沒有” “吃餃子了嗎?”“沒有” “吃肉了嗎?”“吃了!” “是肉丸子嗎?”“不是,是肉絲” “喲,吃的肉絲啊,嚼的動嗎?卡牙齒不?” “卡了,但是我自己把它弄出來了,沒有讓老師幫忙。” “太厲害了!”“我上次吃牛肉的時候也這樣的……” 當我媽媽給我復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完美的親子互動對話。在簡短的來來回回的對話之中,她把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分解開來,孩子的話匣子就很容易打開了。 要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對話??雌饋砗唵危鋵崒τ诤芏嗳藖碚f,挺難的。我這里講幾個基本的方法: 觀察。尤其對于年紀比較小的寶寶來說,這點更重要。最好的互動型對話一定是基于共同的關注點的,當父母和寶寶關注在同一件事上的時候,你們的對話才最深入、最有意義、最能給寶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當寶寶盯著皮球看的時候,父母就不要再和他討論積木了,這一點,對三歲前表達能力還不強的孩子的家長尤其重要。孩子的很多舉動其實都在提示著你他現在的小腦袋里在想什么,仔細觀察,并順著他的關注點去發起互動話題是最有效的。 等待。家長不要急于把所有答案、結論拋出來,一定要等孩子給出新的信號,再開始新的對話。比如當發現孩子盯著球看的時候,要告訴寶寶這是一個球,然后,等一等,看看他的反應,等寶寶拍了拍球或有其他動作的時候,再告訴寶寶,你拍一拍球,球就會跳起來;你踢一踢它,它就會滾動。保持耐心,千萬不要一股腦兒地只顧自己單方面地“灌輸”。 傾聽。傾聽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有很多人覺得寶寶在這個年齡還沒有什么自尊心,不需要被傾聽,這是大錯特錯的。寶寶在這個階段很敏感。他們本來就覺得周圍的大人什么都會、都比自己做的好,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點兒什么,卻得不到很好的傾聽和回應,這樣就會導致他們很容易縮回去。所以請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珍惜寶寶對你說的每一句話。 詢問。問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是對話的基礎。很多家長會問,要怎么提問才能不斷引導寶寶回答呢?我的建議是,把一個大的事情分解成很多小問題去提問,就像我媽媽那樣,方便寶寶們回答。并且可以不斷地詢問:“寶寶,我這樣理解你是不是對的呢?”這樣的溝通能夠激發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在不斷確認中推進互動的深度,更容易讓孩子有掌控感。 有些家長看到這兒一定會有疑問:“上面例子里的寶寶們都已經會說話、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了,可是自己家的寶寶還不會說話,是不是就無法和他溝通了呢?” 別著急,這個問題就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與1歲以內小寶寶的溝通技巧,其中包含媽媽語、重復、停頓和借助感官學習語言。 媽媽語。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千萬不要以為跟他們說什么、怎么說不重要,這時候的寶寶就像強力海綿一樣在努力吸收所有外界信息,而其中的一些信息,對于他們來說更容易吸收,更有助于幫助他們未來的語言發展。全世界的媽媽天然都會說一種語言,就是媽媽語。那么媽媽語是怎樣的呢?大家可參考文章開篇音頻12分50秒后的部分。很多人都覺得,媽媽語可真肉麻啊,沒錯,媽媽語就是很肉麻,因為媽媽們天然的會提高聲調、拉長聲音、放慢語速去和寶寶說話,經過研究證明,這樣的信息也是更容易被孩子理解的。不過,媽媽語可不是媽媽的專屬,爸爸們也可以仿照媽媽語的語氣多和寶寶說話。 重復。在寶寶的語言學習中,重復最重要,他們永遠都會最先學會那些重復頻率最高的詞,所以父母們可以把重點詞反復地說給寶寶聽。 停頓。還有一個和寶寶說話時要注意的點,就是要停頓。為什么要停頓呢?因為多數時候,成人說話的語速都很快,很多詞都一帶而過,而當我們特別希望寶寶學會某些詞的時候,我們就要在說到這些詞的時候,學會停頓一下。比如對寶寶說:“這個球是紅色的”,停頓,再繼續說其他的。 借助感官學習語言。這個階段的寶寶都是靠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的,所以給寶寶看圖片上的紅蘋果,不如讓寶寶摸一摸蘋果的形狀、聞一聞蘋果的味道,幫助他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而帶寶寶去體驗真實的世界是一切互動型對話的前提。 這其實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 在哪些情況下最容易產生高質量的互動,并產生互動型對話呢? 排第一位的一定是親子游戲。這里說的游戲可不是手機上電腦上的游戲,而是藏貓貓這種人和人產生互動的親子游戲。 藏貓貓的時候父母會和孩子產生對話:“你在哪里呀?我看到你了,我馬上就要找到你了,我找到你了!”你會發現,這些對話都是天然產生的,符合了我們剛剛所說的所有原則,因為你們天然的和寶寶在關注同樣的事情,同樣關注寶寶的反應,所有這些都會給寶寶最好的刺激。 幾乎所有教育專家都把與孩子玩兒游戲放在早期啟蒙教育最重要的位置,有位教育學家甚至說:“家長只有兩件事最重要,一個是培養好習慣,另外一個是陪孩子好好做游戲?!?/strong> 這也是小步為什么這么推崇在親子游戲中給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原因。 第二,是共讀。給寶寶讀故事依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今天知道了,平鋪直敘地陳述故事并不是唯一的讀書方式。在閱讀中,創造我們和寶寶的共同關注點,比如指著書上的人物,一起討論他的外貌特點,這樣的共讀,是互動式對話的重要源泉。 其實,只要把握了我們之前講過的互動原則,學會觀察、等待、傾聽和詢問,你會發現,互動型對話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地方,許多事情都可以變成一個對話。 除了對話的數量要保證之外,在聊天的質量上,也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值得爸媽們注意: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否定和限制。 在我們開篇提到的關于3000萬詞匯量差距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其實還得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結論。他們發現,第一組家庭在不斷地肯定自己的孩子,第三組家庭不斷地在否定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4歲時,第一組家庭的孩子得到的肯定比否定多56萬次,而第三組家庭的孩子得到的肯定比否定少12萬5千次。父母的肯定和否定對孩子成長有重大影響,整天被限制、被打擊的孩子,怎么可能自信地、開放地去表達自己、探索世界呢? 所以,在培養孩子語言發展水平的時候,對話的質量也是至關重要的。 讀過今天的文章或者聽完我的演講,希望能讓大家記住一件事,語言啟蒙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重要,但是也比你想象的簡單,多和自己的寶寶聊天,學會和寶寶“聊天”的正確方式,就能養出一個能說會道的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