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云在杭州師范大學校慶紀念大會上發表了講話,內容至簡至深,說了一些大家愛聽的話,也說了一些大家不愛聽的話,其中不乏有很多大實話。“中國教育的問題是,成績不好的人進入了師范學校”,這番話道出了當前師范教育的現實:高考成績好的學生不愿意報考師范大學,進入師范類中專和大專院校就讀的學生也大多是成績較差的初中、高中學生。 以安徽省為例,二十年前,安徽師范大學是錄取分數線與安徽大學差不多的“省內著名高校”。當年安徽省一本高校只有四所,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除去中科大和合工大這兩所部屬重點大學不說,在安徽人心目中,安徽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絕對是本地高校中的“雙雄”。如今這所實力最強的安徽師范大學錄取分數線已經落后于安徽醫科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等其他類別的本科院校,與安徽大學更是相去甚遠。而其他師范類本科院校也不好過,錄取分數線長期處于低位。 應該說,這些師范類本科院校再弱,生源還是比較充足的,畢竟它們是本科層次的高校,在學歷教育上具備一定的優勢,一般不會出現報考學生數不夠的局面。但那些專科層次的師范院校則要痛苦很多。某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因報考學生不多,高考生只需要三百多分就可就讀,即使這樣,還是很難招收到足額的新生,實在尷尬。 一方面是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師范學校就讀,另一方面是成績優秀的師范生不愿意當教師。某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已經成功獲得了一所211高校研究生“入場券”。從一所師范大學考研到一所非師范大學,他認為自己的選擇沒錯,他身邊有很多同學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而那些準備找工作的同學,多數也在企業中打拼,很少有人會去當教師。“只有那些成績不好,在社會上很難找到其他工作的人才想著去當教師”,他苦笑著說,“有出路的人,誰愿意從教?拿錢不多,還總被人說三道四”。至于為什么會報考師范大學,他表示自己當年高考的分數不高,報考其他類別的大學可能上不了,師范大學分數線不高,就報了。而他本身根本不是為了當教師而選擇就讀師范院校,“分數不高,進入師范大學,拿個本科文憑”是不少師范生的普遍心態和做法。 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一是師范院校、師范專業對優秀人才失去吸引力;二是教師職業不被人們看好;三是從事教育工作不再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相關部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也頒布了一些政策,比如年初中央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對提高師范院校生源質量和提升教師待遇做了強調。 一個職業有沒有吸引力,不僅要看經濟待遇,還有社會地位。而教師職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足以形成巨大“誘惑力”,讓優秀人才愿意從教、樂于從教。 馬云說了句實話,說出了教育的痛、教師的悲,卻沒有說到一些網友的心坎上。有網友對馬先生的這番話不樂意了,他們認為教師現在有寒暑假,一天就幾節課,“課上不講課后講”,休息時間補補課,待遇頗豐、收入頗高,就別嚷嚷了。可能這些網友并不清楚,老師為了準備那每天的幾節課,需要花比上課更多的時間去備課,還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去批改學生作業和考試卷,還要應付各類優質課比賽和評比活動,還要去參加網絡在線培訓和線下培訓,還要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參加教科研活動,還要應付各種行政檢查,還要準備大量材料參加職稱評審…… 有數據顯示,超過八成的中小學教師表示工作壓力很大,大部分的工作壓力并非來自教學,而是那些評比、檢查、評審、培訓等等。另外,學校漸漸成為“高危單位”,教師漸漸成為“高風險職業”,一旦學生受到傷害,無論學校、教師有無責任,都會被社會各界責難。也正因為社會對學校和教師的一次次“問責”,讓教師形象大大受損,教師地位大大下降。 關于教育改革、提升教師待遇和地位、增強師范專業吸引力,我們現在已經制定了很好的政策,但什么時候全面施行?各地執行到什么程度?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反復?就算執行下去會不會改變社會對學校、對教師、對師范教育的看法?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不管怎么說,成績好的學生不讀師范學校,成績好的師范生不去當教師,教育的未來真的不知道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