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是三大起義中最宏大的一次,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都是它的后續。 這次起義是革命出現低潮,國民黨公然分裂時期的一次反擊,共產黨動員了所有可以掌握的革命力量。 起義的部隊首先是張發奎的二方面軍。在參加北伐的8個軍中,1、4、7軍是主力,北伐后也擴充的最快。第1軍是蔣介石的命脈,第7軍是桂系的起家資本,都難以發動。第4軍是廣東本土部隊,戰斗力強,后來擴充為二方面軍,下轄第4軍(12師、25師)、第11軍(第10師、第25師、第26師)、第20軍(賀龍部)。張發奎等廣東將領是國民黨左派,部隊內有大量共產黨員。這次起義以國民革命的名義發動,打算策動張發奎參加。 其次是滇軍五方面軍。這支部隊由駐粵滇軍北伐后擴編,下轄3、6、9軍,中高層將領很多是朱德的故友。朱培德當時是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五路軍總指揮,他和朱德是云南講武堂同學。此外,金漢鼎、王鈞、楊如軒、韋杵也都是朱德的老同學、把兄弟、老部下。憑著這種關系,朱德擔任了第五方面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后來又兼任南昌公安局局長。朱德在五方面軍活動,希望能夠策動一部分部隊參加起義,韋杵的第9軍第28師積極響應。 除了這兩個方面軍,還有盧德銘武漢政府警衛團、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一團、程潛第6軍周保中等二團、方振武部張兆豐師部分、龔楚的第13軍補充團等部隊。 即使張發奎不參加起義,我軍計劃動員的兵力也達到了25個團,人數大約4萬5千人。贛、粵、湘、鄂等地區農民和工人武裝也進行了發動,數量有數萬乃至數十萬之巨數。 起義計劃建立的政府,人員構成非常豪華,革命委員會成員有:蘇兆征、江浩、澎湃、葉挺、周恩來、李立三、張國燾、彭澤民、吳玉章、林祖涵、惲代英、譚平山、鄧演達、張發奎、陳友仁、郭沫若、于右任、宋慶齡、徐特立、張曙時、黃琪翔、朱暉日、何香凝、經亨頤、賀龍等25人。 上述25人,包含了中共領導人、國民黨左派、知名人士等。起義最初的目標是成立聯合國民黨左派的政府,進行一場新的國民革命。 起義之后,該怎樣發展呢?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前敵委員會,制定了南下到廣東的東江地區的目標。 1926年11月,毛澤東擔任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這一時期農民運動迅速發展。到1927年3月底,粵、湘、鄂、贛、豫、陜、皖、川、閩、浙、蘇、直、魯、桂、冀、察、綏等省都成立了農會組織,有組織的農民達800萬人。 在彭湃領導下,廣東農民運動發展的最好。1925年,東江各縣建立共產黨地方組織,1926年又成立了海陸豐地委。彭湃以縣農民協會名義建立農民自衛軍,周恩來派出一批黃埔軍校學生任海豐農軍骨干和教練 。在海陸豐地區,革命基礎非常好,農民自衛軍數量龐大。 當時的計劃是南下到廣東沿海,起義的正規軍和農民武裝整合,壯大我軍力量。在沿海占領港口后,蘇聯將援助武器彈藥,力量增強后奪取廣州,在廣東和福建重建革命根據地,再一次舉行我黨主導的北伐。 南昌起義的計劃非常完美,然而實際起義過程卻沒能實現。 首先,爭取張發奎和朱培德的目標都沒有實現,我黨掌握的部隊,有一些未能趕上參加起義,最終起義部隊只有2萬零5百人,而周圍的敵人有10萬之眾。 其次,起義后部隊沒有徹底整合,葉挺的24師和25師戰斗力強,卻沒有編入農軍進行擴大。賀龍的11軍黨員干部少,沒能及時加強。10師中黨員不少,起義后沒有控制蔡廷鍇,導致他后來驅逐黨員,帶領10師脫離起義。 再次,起義部隊沒有和湖南、湖北、江西的農軍結合,而是遠途趕往廣東,沿途不斷作戰,兵力越打越少。最終在廣東潮汕地區,部隊被打散,起義失敗。 如果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成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建立根據地,中國的革命發展將是另外一種情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