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日本反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遺脈,雖然是以曲解甚至誤解的方式。 臺灣地區受日本文化影響,大力發揚茶道文化。他們將日本的“干泡茶”與福建的“功夫茶”相結合,生出一整套泡茶飲茶品茶的儀式,后又反哺大陸地區。 “茶道”是日本人提出的概念,中國自古無此說。 在日本,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譬如中國人稱武術或武藝,日本人則稱其為“武道”,中國古有“射藝”或“射禮”,日本人則稱為“弓道”。 《易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古人以天、地、人為三才(《易·說卦》),而人混然中處(張載《西銘》),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換言之,人,尤其是所謂圣人,上以體道,下以治器,故居于道器之間,而“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人如果以“致用”為目的而與器物打交道,則稱為“格物”或“致物”,其中介是物化的工具和知識化的“道術”。猶王夫之所說:“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則謂之道,道得則謂之德,器成則謂之行,器用之廣則謂之變通,器效之著則謂之事業。” 人居于道器之間,以藝、術等方式與之相處。 藝是培植草木,引申為培養人、尤其是君子,如孔門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術包括方技和數術,是古人把握宇宙和生命的技術方式。道不遠人,而人能弘道。莊子言“道術為天下裂”,是言各家紛起,各執一端,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 如此,茶稱為“道”,其實是托大自夸,更貼切地講就是“茶藝”。 今人喝茶,附庸風雅,也稱“茶道”,談的卻多是“為稻粱謀”的事。 茶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香白說茶道有‘七義一心’,茶藝是其七義理之一。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到經山寺(浙江余杭)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這才將中國的茶藝引進日本,成就了日本茶道。 日本推崇“茶道”,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相信茶能助人修道參禪。這不是日本人的首創,而是取自唐人。唐朝興佛,認為茶有三德:一是坐禪時可徹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三是用作不發之藥(抑制性欲),借以摒絕塵念。而日本人念茲在茲的“茶禪一味”,則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令人悲哀且吊詭的是,在某種意義上,日本反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遺脈,雖然是以曲解甚至誤解的方式。 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臺灣地區受日本文化影響,大力發揚茶道文化,在上個世紀70-90年代達到鼎盛: 1971年,臺北市設立專業銷售烏龍茶及提供品茶的茶館; 1977年,設立了銷售茶與藝術品的茶藝館,及仿古的工夫茶館。他們將日本的“干泡茶”與福建的“功夫茶”相結合,生出一整套泡茶飲茶品茶的儀式,后又反哺大陸地區。 這件事清楚明白,但卻很少有人愿意承認,其實,只需回想一下,今天在茶室中能見到的那一整套繁瑣的泡茶儀式,你是在何時何處才第一次見到,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把喝茶“包裝”得極其復雜,是現代的事。 中國人喝茶是傳統,西方人飲茶是習得,譬如今天中國人喝的可樂與咖啡,俱是舶來品。但西歐、美洲均不產茶,茶葉全靠進口。19世紀以后,中國茶葉被引種到歐洲和非洲,俄羅斯、葡萄牙、肯尼亞等國才開始種茶。 歐洲人中,英國人最喜歡喝茶。其實,英國人喝茶是跟法國人學的,不過,英法兩家的關系特殊,基本算是一家人。“太陽王”路易十四創立了西餐制度,同時也興起了沙龍和舞會,帶動了紅酒在歐洲的流行。貴族酗酒成癮,于是國王頒布限酒令,咖啡、茶成了替代品。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飲茶場景 據說,最初歐洲人也是“吃茶”,茶煮好后把水倒掉 ,專吃茶葉。后來可能覺得味道實在不佳,難以下咽,摻上糖和奶,沒想到創出了茶葉的新飲法。 口味被培養起來,就很難戒除。17世紀最后一年,英國官方進口的茶葉只有6噸,不到100年后,英國官方進口的茶葉就超過了1萬噸,到18世紀末,由各種渠道進入英國的茶葉大約有2萬噸。 有記載說,除了英國上流社會流行喝茶外,當時乞丐也喝茶,車夫也喝茶,干苦力的工人也喝茶。當英國人銀根緊縮,買不起茶葉的時候,他們就想到了直接到原產國來搶奪,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誘因。 英國人的這一喝茶習慣還被移民帶到了北美殖民地。英國為了壟斷北美殖民地的茶葉貿易,以半價大量傾銷茶葉,美國的新移民有不少靠販賣私茶維生,對英國的做法極度不滿,于是爆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美國獨立運動的導火索。 由此來看,還是中國人喝茶比較省心! 2019/62期 發現教育價值 記錄教育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