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漢字看似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的關系,其實最初二者為各自獨立的形體,并沒有形體上的先后演變關系。只不過后來由于引申義相近,意義合并后,為了書寫簡便,就以筆畫較少者取代了筆畫較多者,二者最終合并。 '豐'與'豐'二者便是這種情況,二字在甲骨文時期都已經存在。 '豐'字甲骨文構形是土堆之上一棵生長茂盛的樹木;而'豐'的甲骨文形體則是一個食器'豆'盛滿了物品。下面我們詳細看一下二者的形體及演變軌跡。 '豐'字形義分析及與'封'的關系'豐'字的演變軌跡如下: “豐”字的演變軌跡 從字形演變軌跡看,'豐'字簡約明確,甲骨文描繪了一棵根植于一堆土,隱含著枝葉繁盛的樹木。金文基本與甲骨文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只不過下部土堆之形不甚明顯了。篆文'豐'字,下部形似土堆的部分也變為了一橫,這種變化是為了書寫之便。我們把其金文形體放大如下: 金文“豐” '豐'字的造字邏輯是土堆上種植一棵樹,那么古人的構字意圖是什么呢?僅僅是想說一棵根植于一個土堆上的樹?顯然不是那么簡單,這只是該字構形的一個表象。'豐'為'封'的本字,甲骨文中'豐'常被借用為'封',其義就是植樹于土堆上,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地界和一個區域的界限。《周禮·地官·封人》載:'封人,掌詔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郭沫若也認為:'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為族與族間之畛域,西方學者所稱境界林者是也……'豐'即以林木為界之象形。'由此可知,古王畿周圍或族與族之間要植樹作為疆界。其實,如今很多農村的田地邊界仍有以植樹作標識的。后來,又引申出密閉、限制等義。 '豐'的分化原因及'封'字的演變為何'豐'又孳生出'封'字了呢?這就涉及到字義的不斷演變和發展,意義的增加促使字形上不斷區分以別義。'豐'字的意義后來演變為兩個主要義項:一是以土堆之上的樹木為意義描述點,表示茂盛之義,作為地界標識的樹木必然會精心培育,使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從而作為明顯且長久的地域疆界標志。后來也指稱人體態豐滿,如《詩經·鄭風》:子之豐兮,俟我于巷兮。'豐'為'豐滿'之意。另一個意思就是表示植樹之目的,即分界,后來又引申為帝王把土地按照爵位分給諸侯之意。 所以,'豐'字就分化出了表示茂盛義的'豐'和表示'分界'之'封'。分化出來的'封'字,其金文形體如下: 金文“封” 金文“封” 從形體看,分化出的金文'封'形如植樹于土堆上,右部有手形或人形,以示人植種樹木。至小篆'封'字樹木之形訛變為了'之',隸書則變為了'圭',就有了現在的'封'字形體。 '豐'字的形體分析'豐'字形體演變軌跡如下: “豐”的演變 從'豐'字甲骨文形體可見,呈現下為盛器'豆',上部盛滿了物品。《說文》曰:'豐,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至于'豆'上之物,甲骨文金文形體或似肉,或為玉串兒,或為谷物,所盛之物并不確定。對比圖如下: “豐”上部形體對比圖 其實,豆中的物品不必糾結,因其表示意義比較明確,為盛滿、充足之意。 殷商時代,'豐''豐'已并存,區別在于二者用法有別,'豐'常被借用為'封'表示疆界或封土。'豐'則與原來的'豐'相類,表示茂盛、豐盛、充足之意。后來,表'疆界''封土'義的'豐'被后起字'封'所取代,而表示'樹木茂盛'義的'豐'和'盛滿''充足'義的'豐'合并。'豐''豐'二者古音雖有差別,但是非常接近,以致于今音都讀為fēnɡ,意義又接近,都有大、充足、繁盛之意,于是簡化漢字時便保留筆畫最簡者。 ![]() 專欄 千萬別學漢字(壹) 作者:字本論 ¥29.99 23人已購 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