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最常用的理論《人生的七張保單》相信許多人都看過,甚至都背過。這種文章有許多版本,有的把財產險也劃分進去了,有的把重疾險是單獨分類的,還有的把重疾和醫療險都放在一塊了。總之沒有固定統一的范本。 這種理論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還不夠完美,畢竟它是按銷售邏輯梳理的。雖然現實生活中代理人好講,客戶也好接受。但是有一些細節之處,還是讓人不是特別明白。 直到有一天在網上聽了 陳鳳山 大師的語音講解,才對《人生的七張保單》這個理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正好今天下雨,用了一下午時間收集、整理、補充,分享給大家。 若是想要掌握一門知識,必須要吃透了、嚼爛了,才能記得牢固。所以很多問題,要想做到專業,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必須知道為什么是。
其次,環境變化太快,遠超人體進化的速度。舉個例子,和幾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睡眠時間和以前相比就大大的減少了,有了車以后運動的也少了,更何況還有各種其他因素。 馬云說:十年后,三大癌癥將困擾每一個家庭。胃癌(食物)、肺癌(空氣)、肝癌(水)... ...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他的預言,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投保重疾險沒有固定的保額,不同人生階段需要的重疾保額不一樣,不同收入階層需要的重疾保障也不一樣。一般來講,重疾保額應占年收入的5到10倍。 還沒有參加工作的人,額度相對要低一點。這個時候因為 沒有收入,重疾保險起到的作用就是,覆蓋重疾風險導致的醫療費。這個時候投保人一般是父母,發生重疾承擔損失的,也是父母。 工作以后,根據自己的收入,自己來配置重疾險。這時候的重疾險的作用,不僅要覆蓋重疾風險導致的醫療費,還要彌補治愈后的康復費用和期間的收入損失。這個時候有收入了,投保人就是自己了。 這是第一份保單,但并不是只要一張保單,在人生不同階段可能要配置好多份。畢竟人生兩大風險中,重疾險的重要性要遠高于意外,這也是為什么要一再強調,人生第一份保單必須是重疾險,而不是意外險。 多年以前,家里曾經來過一位阿姨來借錢,她的丈夫患有重疾。原來很富裕的家庭,沒多久就沒落了,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變賣了,而且還沒治好,因為沒錢治了。 ‘他還不如直接死了呢’,她當時坐在沙發上這樣說她丈夫。我看向她的臉,沒有一絲愧疚,眼神里滿是絕望和迷茫。都說知識改變命運,重疾又何嘗不是呢? 因為一場病就拖累了整個家庭的案例,多如天上的星星。朋友圈和新聞里,跪地籌款的數不過來。所以,人生的第一張保單,非它莫屬。
意外險的好處是,保費比較便宜,特殊情況下還能多倍賠付。所以經常聽到各家保險公司出現 ‘百萬身價、千萬身價’ 之類的產品,每年交幾千塊錢就能有這么高的身價。這就是意外險。 沒有參加工作的人,意外險的額度無所謂,影響不是很大。工作之后,有了收入,就需要配置好意外險了,特別是一些經常出門,或者工作環境有一些風險因素的人。 第二份保單意外險,并不一定只是一張保單,根據人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工作崗位、收入,自己定奪。 意外無處不在。即使自己再小心、再謹慎,也難保別人不長眼,導致意外突如其來的降臨。人生這么多意外風險,給自己買一份意外險,圖的就是一份安心。
教育金方面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客戶覺得買保險所提供的教育金,有點少。大多數教育金雖然有專屬帳戶增值,無奈保費不高,收益也不會多到哪里去。 那教育金得投入多少才合適呢?這方面的數據相信很少人算過。《南方都市報》曾經刊登一篇文章,里面計算了一個孩子0到22歲的教育成本,70多萬。這是數據是偏保守的。 《中國城市家庭養育孩子成本統計》前10名:第1名北京,276萬元。第10名長春121.5萬。都是百萬的投入啊,由此可見養育孩子的成本多高。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放開二胎政策,也有人不敢生。
點擊文章左下角 閱讀原文 跳轉原文鏈接 許多家庭買的教育金保險,每年交費幾千塊錢,嚴格上來說算不上是教育儲備。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保險沒用?就是因為 在保險上的配置,根本不匹配他自身的需求。 教育金的需求是幾十萬到百萬,教育金保險的投入卻只有幾千塊錢。即使有時間和復利的作用,也是無法遠遠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教育金保險應該如何配置?只要記住以下幾點。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是一定要花的。今天不儲備,未來時期還是需要變現其他資產為孩子支付教育金。反正一定要花,那就從現在開始儲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儲備的方式很多,有存款,基金定投,也有人壽保險。但只有人壽保險能夠保證孩子教育金的計劃一定實現。因為人壽保險即有強制儲蓄功能,也有豁免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講,花在孩子身上的總體教育儲備,至少要有三分之一是通過教育金保險來儲備的。 這種責任保險,指的是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也就是那種不死不賠錢的保險。終身壽險是什么時候死,什么時候賠。定期壽險是在約定的時間內死亡,才賠。 這個保單用處可大了。每個人都要在畢業或參加工作后,給自己買一份定期或終身壽險。因為人生從這個時候開始承擔責任。那具體承擔什么責任呢? 第一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份保單的受益人是父母,防止發生了什么情況,無法盡孝道。 責任保單的原理就是,人在,就履行責任,人不在,有保險為你在經濟上履行責任。責任保單的受益人,就是我們要負責任的對象。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責任。 女人的壽命比男人長,夫妻當中,女人的年齡又普遍比男人大。大多數情況下,男人離開后,女人還要獨自生活好長一段時間。 比如錢鐘書先生1998年離世的,他的夫人楊絳2016年剛剛離開,期間相隔了18年。這個情況可能比較極端,但大多數夫妻相隔10年或者8年,就比較常見。 山盟海誓、愛你一萬年的時候,也要想想,先用保單鎖定100年。最后的10年或8年,才有人替你愛她。這種情況就必須要配出一張保單了。 再比如房貸和車貸。夫妻二人共同還貸是很多中產家庭共同的現狀。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其中一人發生風險,另外一人很難獨立支撐房貸。要出現這種情況,你是想房子被銀行拍賣呢,還是想讓留下來的人,再找一個人繼續幫忙還房貸? 即使作為逝者覺得無所謂,逝者的父母、子女、配偶,也不會覺得無所謂吧?所以這個時候,有沒有一份責任保單,結局完全不同。人可能提前離開,責任卻可能剛剛開始。所以不同的責任,就要配置不同的保單。 所以說這種責任保單,也不是買一份就能滿足所有責任需求的。根據不同時期要擔負的不同責任,進行合理規劃和投保。
隨著壽命的延長,人養老的時間可能比工作的時間還要長。于是就有了延遲退休的政策。 延遲退休這事,很多人反對,其實它有益處的。首先是人的壽命延長了,60就退休確實有點早。而且早退休,也不一定有利于健康。 現實中有許多工作時生龍活虎,退休后很快病倒的案例。有些人反對延遲退休,就是希望到了年齡就去享享福、旅旅游什么的。其實不一定非要等到退休了才享福啊,工作的時候也要抽時間享受人生的。有些事情你年輕的時候不做,年老了再做就沒有那種味道了。 因為人一定會老,壽命還越來越長,所以就要有養老險。養老險和其他儲備養老的理財方式,最大的區別就是,錢花不完。 其他的儲備方式,無論儲備多少錢,都是有可能花完的,都是越花越少的。更重要的是,因為幾乎沒有人能知道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所以即使有錢,也會花的很謹慎。 結果呢,不外乎兩種:人活著,錢沒了,難受;人沒了,錢還在,不甘。在這種壓力下對老人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可不要小瞧這種壓力,這絕不是一般老人能承受的。但是 養老險可以做到 活多久,領多久,固定頻率給付,這個月花完,下月還有。這種情況是不是能讓人晚年感到愉悅,多活幾年多領幾年錢呢?
保險分為可控風險和不可控風險。而基礎醫療所需要承擔的醫療費,就是屬于可控風險。 畢竟小病小意外什么的,社保可以報銷,即使沒社保,花費也不是很多,屬于可以承擔的風險。大病的話,如果有社保和商業重疾險,根本不是個問題。所以基礎醫療的定位頗尷尬。 高端醫療可不一樣啊。高端醫療的經濟補償作用倒不是最主要,它所提供的醫療品質、生活品質(比如特需病房、長期護理、海外就醫、緊急救援、深度體檢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高端醫療一籃子解決。 所以配置了前面的5張保單后,如果經濟還有余力,如果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追求,高端醫療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想要大病小病都有得保,有得報,那就高端醫療和基礎醫療都買了。我才不會告訴你,我的高端醫療險一年才交300多塊錢,比基礎醫療還便宜。 當然,畢竟是高端醫療,想要投保還是需要滿足一些條件的。比如投保指定險種、指定額度才享受投保名額。大家平時可以在 ‘保險狼’ 公眾號里留意一下。
這里還要涉及到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這個在財富管理行業經常用。標準普爾象限圖的第四個圖中講的就是資產傳承,在這當中,可以配置國債、高安全性的固定收益產品、協議存款等等,也可以配置人壽保險。 資產傳承也就是把錢安全的留給后人。掙錢的過程頗為艱辛,在創富、守富、享富后,如果不能平平安安的把資產留給下一代,也算是一生英明的最后失職。畢竟遺產稅是所有人在資產傳承中都要面對的攔路虎。 人壽保險的優勢在于期限足夠長、安全性足夠高、確定性足夠強,非常適合財富傳承。其他的優點同樣重要,比如 指定受益人,避稅屬性啦等等。 今天的推送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觀看。 |
|
來自: 昵稱7333444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