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樂 山 大 佛 馬翠俠(陜西鳳翔)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凌云山棲彎峰處,大佛臨江而坐,雙手置膝,足蹬蓮花,面向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匯流處。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坐摩崖石像。 佛像是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始建于公元713年,完工于公元803年,歷時九十年時間,三代工匠精鑿。整個佛像雕刻細致,線條流暢,神態莊重肅穆,形體超凡脫俗,氣勢宏偉壯觀。圓滑的發髻、寬大的雙肩、濃郁的眉毛、7米長的耳朵,飽滿的胸腹,體現了唐代時期流行的豐腴美。特別是大佛那種臨危不懼的神態,使行船人們每每看到便有了戰神激流的勇氣和信心。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譽。南宋范大成【吳船錄】中記載:【及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可見樂山大佛之恢宏了。 古時,樂山三江匯流處,水勢兇猛,舟行至此,往往被巨浪顛覆、沉沒,每當夏汛時期,江水大漲,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慘遭遇,人們也是仰天長嘆而束手無策。當時有一貴州禪師,海通和尚到處,結茅于凌云山上,每看到舟隨浪去,人亦不存的水患,他余心不忍,決心臨岸開鑿彌勒大佛,以佛鎮妖,以減水患,普度眾生。據說,海通禪師當時為了募集資金,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球,以表誠心,他召集人力,聚集物力,開始修鑿。當修至大佛肩部時,海通禪師去世,此時工程中斷。多年后,海通禪師的徒弟為了實現師傅的遺愿,帶人繼續修鑿。當修至大佛膝蓋時,由于各種原因,再次停工,時隔四十年后,又繼續修鑿,最終經過三代工匠的精心努力,歷時九十年,大佛終于完工。 山不在高,有佛則靈。是海通禪師為人為善的悲憫之心感動了蒼天,還是工匠們堅定不移的決心感化了神靈,這里自從有了大佛的庇護,再也沒有發生過船毀人亡事情,今天正值夏汛時期,這里熱鬧非凡,游客摩肩接踵,我有機會來到這里,佇立于佛祖足下,身臨驚濤拍岸,目睹滔滔洪流,心中十分踏實,沒有絲毫地擔心和恐懼之感! 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漫長的歲月里,避免不了遭受風雨的侵蝕等各種破壞,每朝每代都在盡力維護和修葺,才得以保存下來。樂山大佛距今已1300多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現已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 樂山大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歷史的見證,我們在游覽樂山大佛時,不僅被他的宏偉高大所敬慕,也為海通禪師為民造福,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而深深感動。 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是一個美好的化身,拜佛只是一種心靈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寄托!我們學佛文化,解讀佛精神,實則是教化人們向真、向善、向美,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美好。 作家簡介: 馬翠俠,筆名~馬爾,陜西鳳翔人,寶雞寫作協會會員。依著文字的微光,取暖今生。散文發表于《寶雞寫作報》《三秦文學》《情感文學》《西部散文》《西南作家》《時光撿漏》等報刊及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