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世界各民族語言文字中最難學的語種,漢語的基礎文字漢字數量繁多,音近、形近、意近的字特別多,尤其是書法,繁簡結合,確實有些難。 在古代碑帖中,由于古人在寫書法時的為了一個字或整篇作品的章法需求,會增加或減少點畫,但有的確實是錯別字,因此在書法學習的臨帖階段一定要明確所臨碑帖中的錯別字,雖然不會影響臨帖,因為臨帖的目的是學帖中字的線條、筆法、字法等等,避免以錯傳錯,這個界限必須要分清楚。 以下是編輯列舉了古代部分碑帖中的錯字或別字,以饗書友。(文/一者) 漢《張遷碑》隸書《張遷碑》中“爰既且于君,蓋其繵縺。”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則‘暨’之誤。”王念孫《漢隸拾遺》:“‘爰既且于君’,義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誤。《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證矣。”是說原文“既且”當為“暨”字,書碑者誤將一字上下分離為兩字,遂成“既且”。 唐·陸柬之《文賦》行書陸柬之《文賦》行書 陸柬之《文賦》有多處硬傷:“物昭哲而牙進”,“牙”字應該是“互”字,《昭明文選》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寫成“互”的俗字,那么一撇必須寫成一捺。“于是沉辭拂悅”,拂悅,《昭明文選》作“怫悅”,“拂”為“怫”之訛。 唐·褚遂良《倪寬贊》褚遂良《倪寬贊》楷書 褚遂良《倪寬贊》中,“奮”下“田”寫成“臼”;“舊”下“日”成了“田”。不過奮字后來又打上圈了,不知何意? 唐·褚遂良《陰符經》楷書褚遂良《陰符經》,系楷書經典之作。行筆極為靈活,點畫、轉折有行書筆意,部分重捺筆畫還有隸書意味,輕重與虛實結合得很好。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錯別字。 褚遂良《陰符經》楷書 “執”字“丸”多一點。 褚遂良《陰符經》楷書 “私”字“厶”成了“么”。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殺”字多了一個“×”。 宋·蘇軾《新歲展慶帖》蘇軾《新歲展慶帖》 蘇軾《新歲展慶帖》“試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宋·蘇軾《赤壁賦》行楷蘇軾《赤壁賦》行楷 蘇軾書“凌萬頃之茫然”的“凌”寫成“陵”;帶“癶”的字,多數寫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賦》中“登”,《西樓蘇帖》中“燈”等。 宋·宋《西樓蘇帖》蘇軾《西樓蘇帖》中,“體”字寫成“身本”;“媳”寫成“女悉”。 “敖”字左側部首,應是上“土”下“方”,蘇軾作品中則多寫了一橫。且所有帶“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中的“熬、螯”,《赤壁賦》中的“遨”,都多寫了一橫。 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草黃庭堅《諸上座帖》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經典《諸上座帖》,有一段一不小心寫錯了,打上墨點點。 宋·米芾《閏月帖》米芾《閏月帖》行書 米芾《閏月帖》...仁智隨識,孰窺其功。“孰”字“丸”部中多出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