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雖然關于五谷的說法很多,但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雖然說是五谷,但實際上經過醫家先輩的不懈研究,其內涵早就延伸了不少。 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壯氣力,強肌肉之功。用于脾虛煩悶,泄瀉,消瘦,下痢。 玉米,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補中健脾,除濕利尿之功。可用于泄瀉,痢疾等病。 高梁,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滲濕止痢之功。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 雖然“五谷”之外延遠遠大于“五”,但無論怎么變,《黃帝內經》中說的“五谷為養”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小米為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最有營養的。小米性微寒,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補益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使脾胃不得養,則氣血不能順利化生。養臟先養脾,養脾可常食小米粥。經常食用小米粥有助于補中益氣,益壽延年,尤其是脾胃不和之人,老年人及孕婦應經常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了:“粟米(小米)氣味咸,微寒無毒,主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苦寒,治胃熱消渴,利小便。” 大家都喝過小米粥吧,煮粥煮好后,放入容器,涼一下,會發現一層浮于粥表面的濃稠液體,那就是粥油。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也專門提到粥油,大意是:“粥油營養豐富,不同的粥油有不同的功效,對于腸胃不適等疾患是首選補充食物,如果長期食用可緩解和輔助治療胃病等,是某些疾病患者的首選食物。”這東西好是好,但天天喝小米粥,眼睛不都得綠了?這您就有點被局限了,小米粥包容性極好,無論是加點龍眼還是山藥,甚至是黨參都是可以的,您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加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