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好文7280字 | 12分鐘閱讀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吳春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這個世界五彩繽紛,而灰,是世界的底色。中國古代就存在對灰的認識,如“玄”與“玄學”。“黑而有赤色者為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語出《老子》)”。
如果以黑色為基準色,則會發現這個世界是灰色的: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體平均灰度為18%。
白與黑之間的任何一個點,都是融匯了白與黑的灰點,每個灰點都不相同,每一個灰點都是有價值的存在,由一系列灰點構成的灰線與灰度空間,都是充滿活力的活生生的世界。
灰色不像黑白色那么張揚,那么鮮明。不動聲色的灰比黑與白更隱蔽,更內斂,更朦朧,更低調,更富彈性,更內在的力量。
1 管理的世界也是灰色的
人類在觀察世界時,受到兒童期教育的影響,在世界觀里更多是對黑與白、是與非的區分,灰色被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我們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簡化并固化了自己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即非黑即白,黑白兩分的極化思維,凡事皆分是非,凡人皆辨好壞,凡物皆判好惡,不管青紅,只管皂白。
老司機都知道,夜間行車有一個定式:開車走灰不走白,見黑停下來。原因是,灰色是正常路面,白色則是前方有積水的路段,而黑色則代表了坑洼甚至是斷層路面。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因為個人存在著認知誤區,存在著認知偏差。觀決定行,世界觀決定行動力。但觀必須正確,不能僅僅局限于表象,必須要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觀察與領悟。
在組織管理的世界里,其真正的底色同樣也是灰色的,而不是任意取舍的非黑即白。
管理的本質就是基于人性的,當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視人性的本真時,它所呈現出的必定是灰色。
在管理的世界里,管理者遇到最多和最困難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大量的混沌與迷茫中的“多難決策”,以及由“黑天鵝事件”“蝴蝶效應”“灰犀牛”引發的不確定性。
依賴習慣慣性的兩者相比取其輕,或者高中低或上中下的選擇,是無法應對復雜系統中的經營與管理問題的。
基于灰度理論的灰度管理哲學無疑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可實踐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灰度觀為我們觀察、洞察和把握這個灰度的管理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哲學與灰度管理理論的基礎或科學依據或許就基于以上的客觀現實。
2 任正非的灰度觀
外界看任正非,也是霧里看花,盲人摸象,給任正非貼上了各種矛盾的人格標簽:狼性、獨裁、霸道、鐵漢、人性大師、智者、唐·吉坷德、成吉思汗等等。
盡管任總自己也多次強調:“我的性格是善于妥協、善于投降,不是善于斗爭的人”,但對外界對其的印象并非如此,真實的任正非被這些認知偏差標簽化,被格式化了。
任正非崇尚灰度,在他的眼里,世界的萬人萬事萬物都不是黑與白的模塊化拼接,而是黑與白融合構成的灰,灰是人的本色,是事的本質,是物的本源。
作為管理者的人,其情緒控制開關只有0和1兩個檔位,必須有線性的或非線性的灰度空間,就必須抑制個性,抑制個性,就必須灰度,“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悲歡不溢于面,生死不從于天”。
所以,有灰度的人一定是很痛苦的,或者說它一定經過了痛苦的思考與修煉的過程。
任正非的獨到之處在于,他沒有基于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管理華為,而是基于灰度理論,把作為個體的個人的性格與作為企業領袖的任職資格完美地灰度到一起。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度,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是其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
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秉持灰度的任正非,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
任正非在談到他與喬布斯的差異時講到:
“
我不是喬布斯,因為喬布斯對人類貢獻非常大,他創造了移動互聯網,而且他在哲學上追求完美。
我沒有特別精湛的技術,只是提了一桶‘漿糊’把十八萬員工粘起來一起奮斗,他們奮斗出來的成績就扣在了我頭上。
我在哲學上信奉灰度,信奉妥協,‘白’與‘黑’之間有一個妥協是灰度。
喬布斯是追求極致的,我們兩個性格上很多不一樣。我沒有他那么偉大,所以不能叫喬布斯,這不是謙虛,是真心不認為自己偉大。
”
他把黑與白之間的妥協定義灰度。
灰度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如任正非所言:“灰度是常態,黑與白是哲學上的假設,所以,我們反對在公司管理上走極端,提倡系統性思維。”
或許我們還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錯誤的,在錯誤的邊界之外,我們就一定走向正確的方向。
3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是思維方式,也是方法論,概言之,三者構成了任正非的灰度哲學。
任正非的灰度哲學既來自于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并在實踐中豐富與提升,又反過來指導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并接受華為經營管理實踐的驗證。
縱觀華為三十年的成長與發展歷程,觀察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不難發現,任總的灰度理論是貫穿始終的世界觀、思維方式與方法論。
任正非的灰度理論集中體現在2009年1月15日的發表的《開放、妥協與灰度》一文中:
“
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而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
需要說明的是,灰度管理理論并不是任正非近幾年提出來的,翻看二十年前的《華為基本法》,其中的很多理念都蘊含著灰度管理的思想。
任正非提出了灰度管理理論生成的重要途徑,這就是:
第一,開放。灰度本身就是一個開放體系,這是灰度管理的前提;
第二,妥協。妥協是打破極端思維的利器,這是灰度管理的手段;
第三,寬容。寬容能夠拓展灰度的空間,這是灰度管理的方法;
第四,自我批判。自我批判能夠提升灰度思維的水平,這是灰度管理的途徑。
正如任正非所說:“我們的各級干部要真正領悟了妥協的藝術,學會了寬容,保持開放的心態,就會真正達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扎實。”
可以講,任正非的灰度理論為我們解決灰度領域中的灰度問題提供了系統的管理哲學與方法論體系。
4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體系
任正非的灰度理論或稱灰度管理哲學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
1. 灰度看人性,良匠無棄材。
以灰度看人性,就必須摒棄非黑即白,愛憎分明,一分為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
人性是復雜的,人無長性,性無長遠,這個世界并無純粹的人。正如水無常形,人無常勢。
HR是人力資源的縮寫,用任何輸入法輸入這兩個字母,會出現“好人”,也會出現“壞人”,這就是人性的兩極。但這兩極并不是固化的和恒定的。
所以,任正非提倡:“我們真正的干部政策是灰色一點,橋歸橋,路歸路,不要把功過攪在一起。不要嫉惡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
如果說任正非是“人性大師”,那么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無疑是基于灰度理論的。
又如,真積極與假積極又是黑白兩端,任正非在兩端之間建立了無限的灰度:“我們不要排斥假積極,關鍵在于他過去的行為和今天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假積極一輩子,那就是真積極。”
2. 以灰度看待人才,不拘一格識人才。
以灰度看待人才,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對于人才,第一不能求全責備,以偏概全;第二,不能看學歷、資歷、經歷和簡歷;第三,不能匆忙下結論。
人力資源管理的使命就是對人力資源持續地施能,使其轉化,使其長期地為組織創造價值。
而以灰度來看,人力是一種資源,管理者與管理的使命就在于激發人的正能量,抑制人的負能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實現公司的目標與戰略。
任正非明確指出:
“
公司要寬容‘歪瓜裂棗’的奇思異想,歪才、怪才雖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們從戰略眼光上看好這些人。今天我們重新看王國維、李鴻章,實際上他們就是歷史的‘歪瓜裂棗’。
我們要理解這些‘歪瓜裂棗’,并支持他們,他們可能超前了時代,令人不可理解。你怎么知道他們就不是這個時代的梵高、這個時代的貝多芬?”
”
在不同的時期,任正非多次強調:“我們不能教條主義。什么叫完人,剛出生的小孩就是完人,無所作為的人就是完人,我們認為這個社會,我們公司不需要完人,我們需要能做出貢獻的人。”
這與近期他倡導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都是其灰度價值觀的體現。
3. 以灰度培養與選拔干部。
任正非把灰度作為干部的領導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作為選拔干部的重要標準。
他所提倡的砍掉高層的手腳,實際上就是讓高層管理者把握灰度觀,形成灰度思維,并以此洞察人性,在混沌中把握方向,理性地處理企業中的各種矛盾與關系。
在處理犯了錯誤的干部時,他也一直采用灰度的方式處理,在明處高高地舉起拳頭,在私下輕輕地放下安撫,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放任從容,對事旗幟鮮明,對人寬容妥協。
正如任正非所言:“我們不是培養和尚、牧師,我們是一支商業部隊,華為要容得下各種一類人。”任正非對華為干部一直要求的“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就是典型的灰度體現。
對干部的灰度,核心在于如何看待其成功與失敗,成者王與敗者寇是極端,任總的灰度在于,讓干部在成功找到失誤,在失敗中尋求教訓。
正如他所強調的那樣: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是圣人;不要做完美的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失敗中也有英雄。
4. 以灰度洞察未來,方向大致正確就是灰度。
面對黑天鵝,面對灰犀牛,面對蝴蝶效應,即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未來有陽光燦爛,也有急風驟雨。
有灰度,方能視野開闊,把握不確定性,看清未來的方向,認清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實現“方向大致正確”。
基于灰度理論,任正非站在后天看明天,站在世界看華為,洞察著錯綜復雜的外部不確定性,為進入“無人區”的華為指明了未來的方向。
下列治企理念可以說就是任正非灰度理論的結晶: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以過程的確定性,應對結果的不確定性;
以過去與當下的確定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以組織的活力應對戰略的混沌。
5. 以灰度看待企業的治理,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個永遠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亂”與“治”的問題。
企業的發展與擴張,必然會帶來原有秩序的被打破和原有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各種矛盾的交織與組合,會引起的內部的混亂。
這些新產生的矛盾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因此又需要企業的治理。可以說,“亂”與“治”的矛盾,考驗著每一位企業家的經營管理智慧。
任正非把“亂”與“治”的矛盾歸結為企業的“擴張和精細化管理”的關系,擴張必然帶來內部的混亂,而精細化管理就是為了解決過渡混亂的內部關系,從而為新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任正非將此界定為:亂中求治,治中求亂。在混亂中怎么走向治,亂中求治。在治理中如何走向亂,治中求亂。前者強調的是保持擴張的有序與可控,后者強調的是要打破平衡繼續擴張。如此,能夠確保企業的內部治理處于一種和諧的灰度狀態。
6. 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著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關系,如激勵與約束,擴張與控制,集權與擴權,內部與外部,繼承與創新,經營與管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團隊合作與尊重個性等等,這些關系構成了黑白兩端,痛苦地煎熬著企業的決策。
任正非依據灰度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地運用這些矛盾內含的能量,將這些矛盾變為公司的發展動力。
在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任總一直強調的“亂中求治”與“治中求亂”,是其灰度發展觀的體現;而“深淘灘,低作堰”則是處理內外部關系的灰度準則。
2009年1月在《誰來呼喚炮火,如何及時提供炮火支援》一文中,任總全面闡述了這一思想:
“
我們在變革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把握好方向,謀定而后動,要急用先行、不求完美,深入細致地做工作,切忌貪天功為己有的盲動。華為公司的管理,只要實用,不要優中選優。
”
利用灰度觀,不僅可以把握各種關系的本質,而且可以衡量這些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與改善這些關系的舉措。
正如平衡計分卡的創始人卡普蘭所言:可描述,就可衡量;可衡量,就可管理。
7. 以灰度確定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的動力。
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的動力來自創新,而創新的途徑有兩條途徑:
一是改革,即通過解構,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成長動力;二是改良,即通過持續地優化原有的運作機制,保持原有運作機制的活力。
在任正非的管理詞典里,很少能見到“改革”,他更強調的是改進、改良和改善。
任總多次強調他自己是“保守派”,堅守的是“改良主義”。早在九十年代末期他就強調:“我是主張改良的,一點點改,不主張大刀闊斧的改革。”
8. 以灰度把握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
任總認為在制定戰略時,應該堅持民主決策,從賢不從眾,重要的事情不著急,要充分討論,發散思維,不斷妥協,“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
而在戰略執行過程中,應堅持權威管理,聚焦戰略目標,堅持壓強原則,力出一空,關注組織的活力。
在戰略制定層面保持方向的大致正確,與戰略執行層面的聚焦與壓強,實現兩者的均衡,就是灰度管理的體現。
任正非認為:“繼續堅持均衡的發展思想,推進各項工作的改革和改良。均衡就是生產力的最有效形態。”
其目的在于使華為既有狼的敏銳嗅覺,保持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又有龜的執著與聚焦,強化對市場機會的實現能力。
9. 以灰度把握企業管理的節奏。
任總一直強調作為高級管理者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緊緊盯住三個關鍵點:方向、節奏與人均效率。
當企業的方向大致正確之后,經營管理節奏的把握就成為領導力的關鍵。
面對企業中的各種問題,性格急躁與暴躁的任正非肯定是著急,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又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容忍力。
他在說的時候,是疾風驟雨,電閃雷鳴;但做具體操作實施的時,又能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這種著急和等不及,與不著急和等得及,就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的最好體現。
10. 以灰度洞察外部商業環境
任正非對于外部商業環境是以灰度的視角洞察的,他從來不抱怨外部商業環境的險惡,總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評價宏觀層面的問題。
他把競爭對手稱為“友商”,并把“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作為公司的戰略之一。
5 被誤讀的灰度
在中國人哲學中有許多灰度的思想,例如,孔夫子在《論語》中提出的“父母在,不遠游”,一點也沒有灰度,但緊接其后還有一句:“游必有方”。
一方面強調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另一方面也不反對子女為了明確的目標而外出奮斗。這其中兩端之間就是廣闊的灰度,其度由個人理性地把握。
但長期以來,灰度并沒有成為國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甚至對灰度做出了諸多的誤讀。
第一,灰度不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是指對立的兩端之間的調和和折衷。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要人們奉行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第二,灰度不是無原則地妥協或折中,更不是和稀泥,追求無底線的一團和氣。保持灰度確實需要妥協、寬容與開放,是走向灰度的必由之路,是形成灰度的工具,而不是灰度的本質。
第三,灰度不是虛無,也不是消極的處世待人,相反,灰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以灰度認識與洞察世界,旨在改變世界。
第四,灰度不是軟弱、逃避或退縮,而恰恰是有力量的表現。如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華為一方面堅持“讓激勵更刺激”、“以物質文明促進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敢于采取多種形式懲罰。激勵與約束是華為文化、機制與管理的雙翼,兩者的均衡才會有力量。
第五,灰度追求的不是平衡與穩定。灰度不是一勞永逸的短暫狀態,因為灰度中的“兩物齊平如衡”,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從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灰度的狀態。
第六,灰度不是悲觀主義,灰度中包括求真務實、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實用主義、樂觀主義、完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一種兼容并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七,灰度不是文化,也不是主義,有人把任正非的這一體系上升為“灰度文化”,或“灰度主義”,這是泛文化化的概括。灰度從本質上看,應該屬于世界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范疇。
第八,灰度并不玄妙,相反灰度因是客觀的存在,而簡單,樸實和真實,灰度是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九,灰度不是混亂或混沌,它是有秩序和規則的,同時它也是可衡量、可信賴、可預測和可管理的。
第十,灰度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需要管理者的智慧與能力。把握灰度需要的不是手藝,也不是科學,而是一門藝術,這就是領導藝術。
6 從灰度管理觀到灰度管理實踐
正如任正非在2003年所講到的:
“
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
介于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十分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
”
“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故灰色灰度管理理論會澆灌出的生命之樹的常青。
需要強調的是,不論是灰度世界觀,還是灰度管理觀,都是限于認知層面,它必須付諸實踐才有生命力。灰度管理觀必須有灰度管理實踐,并以后者驗證前者的科學性。
論證灰度管理理論是否正確并不重要,企業家提出一套經營管理理論或模式后,當務之急是應該全力以赴地實施它,并以優秀的經營業績驗證其有效性。
有一點是肯定的,任正非是灰度的人,灰度是其世界觀、思維方式和方法論,他以此形成獨特的灰度管理哲學,并以自身的灰度領導力,引領著華為的成長與發展。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
任正非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是灰色的,經營管理理論是有灰度的,華為的底色也是灰色的,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學指導著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從優秀到卓越,到基業長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