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吉州窯,大多數現代人估計是一臉茫然。但是提起建盞的話,估計大多數人應該都略有耳聞,不少人應該還是建盞的忠實粉絲。吉州窯在全國的各大陶瓷窯系中算是存在感比較低的,就像江西人一樣低調內斂。但是吉州窯精品佳作不勝枚舉,之所以不太受關注,主要還是推廣的問題。 吉州窯的歷史,真的不算短,從唐代就開始了燒制,歷經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才徹底封爐,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 歷史淵源,美名徐來為什么叫吉州窯?吉安地區原來叫廬陵郡,于東漢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設立。
幾經輾轉,最終于元成宗貞元元年(公元1295年)改為吉安市路。明太祖朱元璋在壬寅年(公元1362年)改為吉安府(市)。 按照窯口命名慣例,一般以窯口創燒時所在的州、府名稱來命名。永和窯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這時期永和鎮歸屬吉州管轄,因而命名為“吉州窯”。 永和鎮曾名東昌,是東昌縣治所在地,此地緊鄰贛江,水路交通極為便利,離鎮2公里的雞崗嶺盛產優質陶土,贛江對岸的青原山延綿幾十公里,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柴草豐盛,取之不竭。所以,永和鎮是一處得天獨厚的置窯場所。 博采眾長,雅俗共賞靖康恥之變后,宋高宗趙構再度“衣冠南渡”,于“南京”(時稱“建康”)登基稱帝,但迫于形勢,最終南下至“杭州”。紹興八年,趙構改“行在”的“杭州”為“臨安”,正式把“臨安”作為帝國首都。 南宋遷都臨安使得宋朝經濟重心不斷向南偏移,江西地區經濟愈發的繁榮。同時大量人口涌入,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以及理念。江西社會氛圍寬松活潑,市民生活豐富多彩,在這樣的環境下,江西的陶瓷文化積淀進一步迸發,形成了百花爭艷的局面。宋代吉州窯雅俗共賞,七里鎮窯白舍窯各有千秋,景德鎮窯聲名鵲起。 吉州窯的工匠充分吸收南北個大名窯的特點,將傳統陶瓷工藝和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加以創新,形成了特有的風格。我們在吉州窯的瓷器中可以看到很多名窯名址的影子。 我們舉一些例子,吉州窯主流產品為黑釉瓷,其中以茶盞的數量居多。黑釉瓷釉質肥厚,黑色深沉柔和,如果在黑地上再施灑一層摻入含鐵量不同的黃色及褐色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這些原料就會形成令人稱奇的化學反應,呈現出色澤不同,不規則的黃色釉斑,或產生奇特的窯變結晶,名貴的品種有“鷓鴣紋”,“虎皮紋”,“玳瑁紋”等。那么從這些窯變器具當中就能看到建窯的影子。 吉州窯白釉瓷器生產時間較長,幾乎所有窯場都有生產,創燒于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元代初期,主要集中在南宋時期。白釉瓷可能是仿定窯的產物,胎色灰白,底足無釉或半截釉,早期白釉質地較粗,釉色單薄,不很均勻,有的出現淚痕。與定窯的產品相比較,器物的胎體較粗,硬度較差,不及定窯的堅實,釉色不及定窯的白凈光亮,是大眾一類產品。南宋時期的碗內底常見戳印,刻劃“吉,記,太平,本覺”等款式。 吉州窯的彩繪瓷工藝分釉上彩繪與釉下彩繪兩種,以釉下彩繪最為多見,也最具特色。釉下彩繪瓷從北宋中晚期開始生產,南宋大為發展,元代更趨完善。 瓷器品種有罐、瓶、壺、執壺、缽、碗、盤、杯、盆、洗、盒、香薰、爐、枕、鳥食罐、器蓋等。裝飾紋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間鄉土色彩,畫面多取材于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別具一格。裝飾方式與磁州窯類似,但與磁州窯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雕塑瓷是吉州窯的一個重要品種,蘇家記是吉州窯的名牌產品,關于蘇家記的記載有蘇翁蘇嬌父女,二者善陶瓷工藝,造型栩栩如生。其中蘇翁就是以瓷塑玩具而出名。 吉州窯雕塑瓷有動物類的牛、馬、狗、貓、鴨、雞、鴿、肥鵝、豬、乳虎、猴、鵲,以及文玩類的象棋、圍棋、捶丸等,造型古樸,琳瑯滿目,栩栩如生。這些作品的釉色多樣,有青白釉、白釉、黑釉、綠釉、白地彩繪以及白地黑彩等,采用手捏、模印、堆貼、鏤刻、點彩等技法,使瓷塑具有很強的寫意性,簡練精巧,各具神情。 精品佳作,不勝枚舉有史記載從宋朝開始吉州窯就開始承擔起對外貿易主角的地位了,遠銷臨近的韓國、日本諸國。 尤其是1976年,韓國在新安海域發現一艘開往古朝鮮、日本的中國元代沉船,從沉船中打撈出1.5萬余件中國的古陶瓷,許多都屬于吉州窯燒制。 更為了不得的是韓國中央博物館居然把其中的的42件吉州窯瓷器視為稀世珍品,加以珍藏。 我們來欣賞一下國外一些博物館,機構收藏的吉州窯珍品。 01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雙龍戲珠紋盞,極其罕見,檔次高。為日本私人藏。 ![]() 02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蓮花紋盞,這種蓮花紋盞僅見一件,現藏于大阪萬野美術館。列為日本國寶的唯一吉州窯盞。 ![]() ![]() 03南宋吉州窯窯變籃斑剪紙貼折枝梅花斗笠盞·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藏,該盞在吉州圈內號稱吉州藍、動脈影,名氣極高,窯變加剪紙貼花工藝的美融合 ![]() ![]() 04南宋吉州窯黑釉描金銀不倒翁盞·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吉州窯描金描銀盞較少,保持得如此完好的更少,極其珍貴! ![]() ![]() 05南宋吉州窯玳瑁盞·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獨特工藝,是吉州窯仿生紋的重要代表,該盞舊器如新,保持得特別好。 ![]() ![]() ![]()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些名窯的窯址出土的文物往往都是些品相不好的瓷器。主要是因為在古代各大窯口生產的頂級瓷器一般都是作為御用瓷器朝貢京師給皇帝使用的,因此流傳在本地的大多都是一些不入流的瓷器。只有在皇家都城才有精美絕倫的瓷器出土。再加上盜墓賊和戰爭的原因使得很多國寶級文物都流傳到了海外。 茶禪一味,文化興瓷木葉紋和剪紙貼花在瓷器裝飾上的運用,達到獨具風格、變化萬千、清新雅致的效果,是吉州窯的巔峰,也標志著我國陶瓷釉面裝飾工藝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 吉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就是這件木葉紋盞。這種木葉紋盞一般用桑葉浸水腐蝕后留存葉脈,再將其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施一層透明的黃釉,在高溫下燒制而成。燒成后的茶盞中葉脈和樹葉的紋路清晰可見。 這時候如果在碗里倒上茶湯,使眼睛和碗口相平,你就能看到樹葉仿佛漂浮在水中。這種亦真亦幻的表現手法使得木葉紋盞頗具禪意。 為什么要用桑葉呢?因為古人認為桑葉能通禪。其實很簡單,蠶食桑葉,蠶字和禪諧音,因此桑葉可通禪。 ![]() 眾所周知,江西是禪宗五宗七派的共同發源地,禪宗文化已成為江西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江西文學的空前繁榮,就與士大夫普遍流行的禪悅之風密切相關。不僅如此,禪宗的影響還滲透到了手工業領域,眾多禪宗寺廟包圍之中的江西吉州窯便是典型一例。宋代的江西,吉州境內禪宗寺廟最多,其中廬陵29座、泰和25座。 ![]() 宋代飲茶之風盛行,上到天子,下至平民都喜歡在喝茶這樣的休閑養生的事情中感悟人生哲理,會理自然天機。“飯后三碗茶”在當時已經成為吉州禪寺的“和尚家風”。茶對禪既有養生的功效,也是悟道的途徑。茶與禪已達到“禪茶一味”的境界。 參考文獻: 《景德鎮陶錄》,《茶經》 《永樂東昌志》,《隋書》 其他圖片文獻資料均來自于網絡。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哦⊙?⊙!#文物有話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