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時的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膾炙人口的五臺民謠回蕩在耳邊,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童年記憶中的年,但終究現在又不是那個年了... 過了臘八就是小年,載著兒時記憶中的年味緩緩盛開,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帶著飄香的回憶溢滿心間。 于是,年便成了一張張握在手里的車票,無論天南地北,雪雨風霜,回家過年成了每個人迫不及待的心愿;年也就成了手里的大包小包,車后備箱里的小超市;年也就成了電話里親朋好友一條條的新春祝福;年也就成了母親的期盼,孩子的渴望,親人的相聚;為了團圓,為了那份凝聚在心里的親情與愛!歲月改變的是容顏,卻永遠改變不了親情的渴望,改變不了年這個傳統節日在每個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因為親情是永恒的根! 紅紅的燈籠,吉祥如意的對聯,各種各樣的年畫,處處洋溢著年到來的喜慶。越是如此,越是感觸“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越是如此,越是感觸“新春佳節至,更添一分思”。 大街上人潮涌動,小商小販的叫賣聲,商店節日促銷的音響聲,人來車往的說笑聲,孩子們三倆成群的嬉鬧聲,以及道路上堵車的鳴笛聲,無不提醒著年走近的腳步。 ![]() ![]() ![]() ![]() ![]() ![]() 一張張大紅福字,預示著福來到,一張張掛錢象征著明年的財源滾滾,一幅幅對聯和各種各樣的年畫,無不透著年的吉祥與喜慶。院子里,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紅彤彤的照亮了孩子們嬉笑的臉龐,溫暖著一顆顆天真無邪的童心。 ![]() ![]()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咱家鄉人的習俗。五臺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 ![]() ![]() 鞭炮、春聯、剪紙、年畫,多少年來,這些東西是春節不能缺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的春節道具逐漸走向了沒落。 ![]() ![]() ![]()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歲(壓祟)。小時候,盼望著穿新衣,壓歲錢,玩鞭炮,壘旺火…… 等待換壓歲錢的長輩們! ![]() ![]() 遠逝的,是貧窮的年代。 遠逝的,是歡樂的童年。 遠逝的,還有記憶深處那濃濃的年味。 不變的,是純樸的民風。 不變的,是濃厚的鄉情。 不變的,還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文/踏雪無痕 原創 編輯/五臺人(sxwutairen) 授權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關注“五臺人”, ↓↓五臺人自己的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