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派沃商業設計研究院(ID:shangyeshejizk) 從80年代的集貿市場、90年代的超市、00年代的百貨,再到10年代的購物中心,商業項目每十年經歷一次消費升級,商業項目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淘汰。 加之,如今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好“玩”、越來越好”變”。面對10年、20年的老舊項目,即使經常路過,也完全想不出要進去的理由。 由此而來的倒閉、空鋪、減收、虧損等境遇,不斷逼迫著老舊商業自省自救。 站在城市更新大潮之下,存量時代考驗著我們對商業生命周期的挖掘和延續,“再生與自救”成為國內商業向下一階段突破新生的重要方式。 本期,我們將在中國商業地產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迎來關鍵周期變化節點之際,探尋如何“解救”那些由于諸多原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日漸下降的老舊商業。 1 老舊商業的現狀 「倒閉、減收、虧損、空鋪……」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全國一二線城市的1000多家已開業購物中心店鋪的的整體出租情況表現不佳,平均空置率環比漲幅約46.3%至8.88%,其中,約1/3商場空置率超過10%。 相比數據,現實中更直觀的是商場里空置的商鋪和遲遲待開業的圍擋店鋪。尤其是接二連三的老舊商業在一片唏噓中閉店、倒閉,以期通過改造提升來適應新興消費者的需求。 不可排除,老舊商業面臨的種種的現狀,離不開疫情的影響。 但實際上,疫情爆發前,老舊商業早已“岌岌可危”。 從業績上看,在疫情爆發以前,美國尼曼百貨在2019年6月公布的上一季度報告中,銷售額下降了1.5% ,收入下降了0.7% ;2019年四季度,美國彭尼百貨凈利潤為2700萬美元,同比下滑64%,全年凈虧損2.68億美元。 日本最大規模的車站型(軌交型)商業設施LUCUA 1100項目在改造以前,一年虧損高達94億元。 2 老舊商業現存的問題 「競爭力弱、吸引力低、翻新率低」 購物中心的更新需求,源自其不動產屬性與所處的消費行業的高速變化之間的矛盾。 01 # 線下商業喪失吸引力 不久前,“日本羽田周六會議節目組”對日本商業的危機進行了一次調查,根據統計,大眾普遍認為,電商越發普及,線下商業喪失了曾經“時尚最前端”的引領性。 當下8090甚至00后的新興消費者們習慣了線上生活,線下消費只有處處體現更深一層的獨特和用心才能吸引到他們。 而城市中許多老舊的商業項目由于諸多原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日漸下降,且核心競爭力也日趨減弱。 02 # 老舊商業翻新率偏低 研究顯示,即使在區域市場具備一定優勢的購物中心,每五到七年仍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翻新改造,以適應重大消費趨勢的變化,保持項目的競爭力。 例如日本及亞洲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之一永旺集團,在加速擴張的時候,仍舊有14%的投資預算用來進行存量改造,額度超過其海外投資總預算。 但在我國,面對內容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購物中心的翻新頻率卻普遍偏低。 當新的消費形式出現,設施及理念陳舊的老舊商業首先受到沖擊,客流和銷售迅速下降,空置、倒閉等一系列問題出現。 3 不想被逼“死”的老舊商業如何“自救”? 「案例解讀」 老舊項目失去動能如何煥發二次青春,這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藝術活。找準關鍵,然后用料得足,方才能一鳴驚人。 01 # GINZA SIX——清晰的內核標簽 GINZA SIX的前身為擁有88年歷史的老牌百貨店松坂屋,老舊的軀殼與銀座周邊不斷涌現的新商業強烈對比,漸漸在同質化“廝殺”中敗下陣來,后經過為期4年改造而成。 GINZA SIX的外立面將日式傳統的“屋檐”與“暖簾”的概念,最大限度融入到建筑設計中。 與一般國內商業項目不同的是,GINZA SIX為選定了一個清晰的內核——New Luxury,其空間打造、業態布局都圍繞此展開,而不是片面停留在奢侈品、傳統百貨身上,而是以為內核在此標簽上。 B2層、13層:餐飲區; B1層:美容保養區,打破以往地上1層為美容化妝品專柜的慣例,給予消費者新鮮感; 1至5層:流行時尚區,其中4至5層穿插一些以生活方式為主的店鋪; 7至12層:寫字樓,可容納3000名員工。 高端零售搭配少量餐飲,放棄傳統意義上的影院、超市業態,一方面提升項目的整體租金收益,另一方面保證項目藝術生活的品質感。 ![]() 商場涵蓋招商品牌、百貨原創品牌和買手商店之外,還新增博物館、傳統演出等文化藝術區域,業態豐滿。 ![]() 以B3層為例,設有作為日本傳統藝術演出的觀世能樂堂。此外,商場里的藝術展品會定期更換,藝術大師們的加持,則進一步提升了項目的高端形象。可以更精準地服務目標消費群,打造出差異化。 與teamlab合作一面LED瀑布墻 02 # 秦淮·戲院里——煥新做首個沉浸式文商旅綜合體 與秦淮河一街之隔,由原夫子廟步行街游客中心、首都大戲院、科舉博物館及配套項目一期改造而成的秦淮·戲院里是我國首個沉浸式文商旅綜合體。 ![]() 雖然現在還未正式開業,但在籌備期間就因沉浸式場景的創新性和超前性,備受業內關注。 項目以秦淮文化為主體,集聚沉浸式實景娛樂、沉浸式古風市集、沉浸式主題街區、沉浸式酒店、沉浸式影院等多種沉浸業態,意在助力夫子廟傳統商圈煥新升級。 秦淮·戲院里從明代古畫《上元燈彩圖》中提取出彩燈、商賈、民俗演繹等一系列秦淮文化,與沉浸式體驗結合出竹巷、燈山、鯉巷等場景意象,打造了一場眼花繚亂、熱鬧非凡的上元節燈會。 ![]() ![]() 將主題景觀、演藝內容、商戶業態等有機融合,游客將會 “一秒入戲”,身著古裝的小商小販穿行其中,隨機出現的街頭互動表演,營造出“人在戲中游”的沉浸氛圍,真正讓這幅古畫活起來。 在這里,消費者才是戲中主角,可以選擇不同的角色,換上不同的服裝,“浸入”不同視角里,跟隨演員邊走邊看,參與其中并且會影響劇情的發展。 以獨特的體驗和沉浸感,直擊消費者。 03 # 北京大興大悅春風里——漫步式游逛空間 在經過“改建筑、裝內容、促流動、保歷史”等系列內容更新以及克服疫情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歷經近1000天的打磨孵化,帶著超過15萬人次客流、突破1175萬元銷售、95%招商簽約率和90%開業率的成績,大悅城控股商業城市更新并購基金首個落地項目——北京大興大悅春風里帶來諸多創意突破。 ![]() 在創新空間層面,項目以“留”為抓手,“拆、改”為輔助。 通過拆除樓板面積2.1萬,增建樓板面積1.3萬;基礎加固近2萬平米,拆除143根原有結構柱,加固、新增剪力墻、柱356處等,打造出“1個街區 2個盒子”的游逛空間,打通室內外動線。 ![]() ![]() “室外園林室內化”的注氧式空間,自有IP“奇境花園”花植展、“超級春天”沉浸式場景,將健康、自然的生活理念貫穿全業態和用戶體驗全流程。 品牌業態更新層面,大興大悅春風里聚焦為25-45歲城市中產客群提供服務。通過特色鮮明且兼具社交屬性的品牌組合,重點增強生活體驗式業態。包括區域首家MUJI、蔡瀾的港式點心、北京首家定制獨棟星巴克花園寵物店等。 通過倡導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差異化發展之路,為消費者帶來更全面、更多元、更優質的消費升級體驗。 此外,通過加碼科技應用賦能,成為首個大悅城體系內5G MEC智慧商業體。 通過該技術實現4K直播、AR/VR場景化購物服務,讓消費者無感體驗5G、大數據、人臉識別、自動積分等便捷消費,為消費者打造一個無邊界、無時間限制的消費場景,以滿足人性化多元需求。 04 # 上海思南公館、愚園路——讓老舊“微商業”人氣滿滿 “小而精”的百貨店,是上海愚園路的地標。 愚園路長寧段不過1.5公里,卻留存著眾多優秀歷史建筑和文人過客的故事,撐起了整條街的文脈。 在順應當今市場的發展中,愚園路利用現有空間,把“愚園路”作為整體IP來運作,在地化的改造,讓老建筑的現代感和復古感并存,同時融合藝術、設計、人文、娛樂的跨界生活美學,激活全新的商業價值。 ![]() 同樣是魔都深具文化屬性的思南公館,在十多年的摸索中,不斷思考怎樣打破老商業體量小、距離軌交較遠的“劣勢”。 ![]() 為此,近4年來,思南公館共舉辦了2733場公共活動,每年有超過700場文化活動在思南的場域里發生。 這片上海寶貴的老洋房“博物館”,探索出了一條傳統文化區域向“以公眾平臺為主、專業性精品活動為輔”的差異化轉型發展之路。 4 對癥下藥,“精心打造 深度運營”才能在存量時代幸存 「商業啟示」 當商業項目被看作為一個有靈魂、有血有肉的生命體,盡力將其生命周期拉大,就成為整個項目參與者的共同目標。 01 # 品牌更新,挖掘標簽 商業有生命周期,如何延續生命時間,這屬于生命再生概念。 商業項目想要在所在區域扎根下來,必須在長期可持續的經營發展中,打造品牌口碑效應,挖掘標簽,爭取長壽。 ![]() ![]() 02 # 硬件升級,賦能空間場景 購物中心的建筑體往往承載著連接消費者情感的作用。深諳此道的商業項目,自然十分重視場景空間的運營。 老舊商業硬件設施的升級,在對原有功能部分保留之下,以系統化思維對建筑空間再賦能,以使其適應未來城市發展屬性。 不僅體現了項目對于高顏值的追求,更體現了商業的溫度,與區域內所追求的生態商業相契合,優化完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03 # 深度運營 實現商業項目的成功,就必須要能夠捕獲人的需求是什么,不管是存量更新還是增量創新,運營價值貫穿項目始終。 “過時”的商業項目剩余資產不僅是老舊物業,還有與一代消費者的情感鏈接。 ![]() 回憶是制造話題的最佳素材,改造前的情緒蓄水、改造后的儀式重啟、日常運營里的情感強化都是維護核心客群的有力工具。 2018年印力完成了深國投廣場的改造,雖然提升了硬件空間、更換了名字、更新了業態,但社區“情感鏈接”卻是其打出的王牌,利用周邊居民對商場的情感記憶,串聯起整個區域,緊抓消費者。 ![]() 5 寫在最后 「升級」 老舊商業相較于新Mall往往存在著空間體驗的硬傷,簡單的商業翻新,難以構建獨特的消費空間,缺乏消費者認可,同樣也會導致項目再次經營不善。 顯然,對早已陷入“缺少空間內容力、缺乏體驗吸引力、喪失運營效率”惡性循環的老舊商業來說,升級更新是必然的生存之路。 但老舊商業的“自救”不是原來簡單的推倒、拆除、重建的更新,而是在保持原有的城市機理的有機更新。 商業運營者不僅需要保持物業硬件狀況的良好,更要適應新的審美偏好、新的消費趨勢,在業態結構、品牌組合、主題打造、活動運營上不斷為消費者創造驚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