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因為碰到一例右肺中葉良性肺結節的病例,已經隨訪了3年沒有任何進展,但仍為其進行了手術,相應文章目前閱讀量已經超過了4000人(詳見:肺良性結節,開還是不開?)。也有老師回復考慮良性就不應該手術。我原先也是這么想的,但曾經遇到另一件事讓我在部分此類病人的處理中覺得也需要變通一下。 那是大概兩年前了,病人是我一個老鄉,是湯溪人,60多歲。檢查發現右肺結節,平掃是個直徑約1厘米的磨玻璃結節,初診醫生告訴他需要考慮腫瘤,最好要開刀。后來來找我,乍一看,我也覺得是個早期肺癌,瘤肺邊界較為清楚,為磨玻璃密度,周圍沒有衛星灶,也無其他炎癥表現。但靶掃描后縱向一看,肯定不是癌,因為其縱向看,圖片如下,明顯是一條狀的高密度病灶,慢性炎。然后我就與患者及家屬說,這是個良性病灶,肯定不需要手術,囑其觀察就好,按正常體檢每年做下CT就可以。但患者總是不放心,本人或其女兒來過前后大概有3次,我一直堅持不需要開,以致后來我想再做他思想工作時,他都拒絕來聽了。而且認為子女不給他安排手術就是不孝,非要開了不可。因為我一直拒絕,后來通過其他熟人找了別的醫生,做了手術。 此后他的小舅子又因肺癌到我這里手術,他女兒來看她舅舅,我問起她爸爸的情況,她說,開了刀以后,人也精神了,身體好起來了,本來經常咳嗽的也不咳了! 這不應該呀!!怎么與我想的不一樣呢? 后來我也反省,其實會有這么一類病人,患的是良性疾病,但他們的精神壓力特別大,總擔心是惡性,擔心活不長了,整天想著這事,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你若不給他手術做掉,取得病理依據,怎么與他解釋,他都不放心!所以后來我想:患者精神壓力特別大的,若手術創作比較小的,還是應該開。因為病人是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不能割裂開來看待他的疾病,由于存在的此小結節嚴重影響其精神狀態,同樣對健康構成很大的威協。我們若能以較小代價,為其解除過重的思想負擔何嘗不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呢?二則,你若堅決不開,還是會有人給他開的。 但是良性的疾病還是應該盡是避免手術的,特別是當需要肺葉切除或創傷會比較大、風險比較高的時候。那么如何才能讓患者精神壓力不要那么的大呢?所以在前幾天的微信文章中,我把“首診醫生的溝通”放在第一位,因為若他第一個接觸的醫生告訴他有肺癌的可能性,那么便為他思想里埋下了焦慮的種子,在自我不斷思考加壓及放大中,產生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后面的醫生再怎么解釋,都很難讓他徹底放心。前段時間還有一個網上咨詢的病人,左肺下葉約0.5厘米的實性結節,還是三角形的,肯定是良性的,而且隨訪中沒有變化。但因為當地有醫生告訴他要開刀,他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很久了,覺得我在肺小結節的診斷與治療方面比較有經驗,所以來問我,也是前后問了好多次,告訴他不要緊,不需要開刀,他仍無法放心,都影響他工作了,還想從外地到金華來找我開,問我如果一定要開,是不是可以到金華來,手術難不難?目前我還是說不用開的,我在想這么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 總之,在一部分思想負擔特別重,非常焦慮的病人中,若不手術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而當手術風險非常小,創傷不大,恢復很快{病灶靠邊,可以楔形切除}時,手術治療也是可選項。 下面:我再復述一遍肺良性結節手術與否我認為的觀點: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1、首診醫生千萬不要輕易對影像上良惡性難定的結節或良性可能性大的結節基于其他原因而下“惡性可能大”的結論:因為這樣就會讓病人心理負擔增加,后面再有醫生告訴她良性可能大,她還是不太相信。我們只要如實告訴她目前還不確定,需要觀察復查對比就行了。或者告訴她良性可能更大,但要復查;2、檢查發現肺結節,找有經驗的胸外科醫生閱片非常重要:因為胸外科醫生相對于影像、呼吸、病理、放療等其他科醫生有個優勢,手術前后可以對比,能從之所以是惡性和之所以不是惡性中找出不同點,提高自己的閱片水平,單就肺結節的判定來說,應該胸外科醫生更為準確些,因為臨床工作忙,他科醫生很難做到跟蹤對比,而外科醫生是必然會對比分析的;3、若醫生告訴病人肺結節考慮良性可能性大,就不必過于糾結,可以放心的按醫囑時間復查,當然絕不能說就以后都不管它了,隨訪復查是必須的。總的來講,復查間隔可以逐漸延長,幾年若都穩定,則可常規年度或兩年一次檢查;4、因為人們心理素質不同,對生病的心理預期不同,非常焦慮的患者,若病灶雖考慮良性,但在優勢部位(局部切除方便的部位),因切除肺組織少,創傷不大,恢復較快,個人雖不推薦手術,但仍可考慮手術,治療的獲益主要是心理上的。但病灶位置深的,一定一定要慎重!!! |
|
來自: 名劍96t9rwg5e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