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身一體的大健康 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常常又是密不可分的。人們往往不太能夠理解為什么常用“心理-社會(psycho-social)”因素來表述精神心理相關的健康問題。我們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吧。以近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的拆遷和城市化為例,人們看得到的是通過拆遷推進了城市建設,人們看不到的是城市建設與拆遷重組了社會階層,出現了所謂不同檔次的社區,拆遷過程還糾葛著各種人群、團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和妥協關系,帶來了價值觀的沖突。拆掉的和遷走的不只是房子,還有從小形成的生活習慣、人的尊嚴和熟悉的鄰居關系。社區人群重組和價值觀變遷帶來了鄰里和諧關系的改變,鄰里從熟悉到陌生,和諧越來越少,防范越來越多。因此各種時代相關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再看農村,經濟發展使得多數的農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物質豐富了,但原始有趣的農村生活逐漸消失,生命的樂趣與意義也越來越少。年輕人大量進城務工,村里可以在一起玩耍聊天的人越來越少,湊一桌人打牌打麻將有時都很困難。廣播喇叭也已經沒有了原來的意義,電視頻道也賣給了企業成了商業廣告的渠道,城鄉差別縮小最快的恐怕莫過于大家一樣都玩起了遠遠超越電話功能的手機。 2 網絡的發達充斥著各種醫療和保健信息,有些健康和醫學信息甚至直接顛覆了人類對健康和尋醫的認知,摧毀了人們對醫學傳統價值的珍視,同時還影響了醫學的嚴肅性,醫生的尊嚴和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傳統關系。一句“你說的怎么和XX網上不一樣?”足以影響很多醫生理性看病的情緒。這一切都是溫水煮青蛙一樣發生的,無論是醫生,病人,醫療決策者,醫療管理者,醫學教育者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的緣由和思考解決的方法。醫學的主流還像以前一樣重點依靠來自于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標本,尸體解剖結構和活的動物實驗數據來認識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并據此指導疾病的評估、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 醫學離開了對疾病治療和康復的心理學內容是現代西方醫學的嚴重缺陷。簡單到有人喜歡做檢查,有人害怕做檢查,有人沒事想掛水,有人有病也不喜歡吃藥…有人沒病有癥狀,有人有病沒癥狀,到醫院做了檢查,聽說結果沒問題有的人很開心,也有的人反而更加困惑,更加痛苦;常常見到有的人高血壓很難控制,怎么換藥也降不下來,一部分人經過系統的心身醫學評估后加一點小劑量的抗焦慮藥一起治療后血壓就下來了,有人一緊張就腹痛,甚至還腹瀉,怎么也查不到原因,總害怕腸癌,有的學生一住校就便秘,一放假就不便秘了,有人經常半夜突然透不過氣,感覺快不行了,急急忙忙打120,到了醫院查查心肺都沒事,不要1小時就可以回去睡覺…這些都需要從醫學理念和健康理念上做系統的普及和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