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友情提示 我們 “BT歷史零售” 公眾號正式更名 “大錘說史” 感謝各位讀者老爺的一路支持!雖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內容依舊“BT”! 明天是6月11日,120年前,也就是兩個甲子之前的1898年6月11日,戊戌變法正式開始。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事件,其中涌現出了康有為、梁啟超等很多影響中國歷史多年的著名人物,戊戌變法從醞釀、誕生到103天壽命被慈禧太后等人強力扼殺,其中是非曲直,充滿了至今仍舊無法解開的一系列謎團。 在戊戌變法展開及失敗120年后的大錘說史,我們就來為列位讀者聽友,盡可能還原120年前那一段撲朔迷離的宮廷內外的秘史。 實際上,1898年戊戌變法的起因,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清王朝戰敗時就已經種下。喪師辱國,割地賠款,把此前三十年洋務運動培養出來的那么一點點王朝底氣,賠了個底兒掉。 正是如此的慘敗,迫使中國的精英知識分子們開始思考,如何才有新的救國之道。在這種情況下,比洋務運動更高級的向西方學習的浪潮,就此鋪開。 在這一片救亡圖存的浪潮之中,第一件大錘要講的謎案,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寇連材之死。 1896年年初,宮中一個太監叫做寇連材的,被處決于菜市口。由于他被殺之際,正是慈禧太后一伙壓制康有為等人的強學會、打擊清流派名人同時也是維新派干將文廷式等人之際,因此當時的人們紛紛謠傳太監寇連材是因為慷慨上書要求變法,觸怒慈禧太后結果被殺。 寇連材 而經過現代學者的考察,寇連材有沒有上過書,上書的內容是否與戊戌變法的主張有關系,都是十分不確定的事情,這是貨真價實的到今天還無法解決的一樁謎案。 不過,現在的學者基本可以確定,關于寇連材的種種事跡,實際是當時力主維新變法的那些精英知識分子們,在寇連材死后,給寇連材加上的。 當然,當時對寇連材之死一事打主意的,可不止維新派這一家。當時京城盛傳的寇連材的所謂上書有多個版本,比較集中的觀點包括:要求慈禧太后將權力歸還給光緒皇帝、停止修筑國內鐵路、加強整軍習武、停止復建圓明園、把馬關賣國條約的簽署者李鴻章貶斥出權力中樞,等等。 從這些不同利益訴求甚至彼此矛盾的觀點都被強行扣在了一個被斬殺的太監身上,這一個寇連材的所謂上書,內容就涉及擁護光緒的帝黨、擁護變法的維新派、反對變法的守舊派、跟李鴻章勢不兩立的清流等等各方的主張,屬于多派勢力觀點的大雜燴。 光緒皇帝 由此可以看出,在甲午戰敗的陰霾之中,晚清朝廷之上的各派政治勢力,正在暗流涌動。一個簡單的太監被處死,案情都搞得如此撲朔迷、謠言四起,這種陣營互相交叉、敵我不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正是戊戌變法來臨時清廷政治格局的真實寫照。 就是在這樣一片混沌、各自都叫嚷甲午戰敗要保國保種的狀態之下,1898年,有一個人的死亡,讓各派尚不明朗的行動立即加速了起來。 這個死亡之人,就是洋務派的大佬、朝廷重臣、慈禧太后的盟友同時也兼職對頭,恭親王奕訢[xīn],他在1898年5月29日病死。 恭親王奕訢 作為甲午戰后一片混沌的晚晴朝堂中的一員,奕訢的很多行為在后人看來也是非常混沌的。他在甲午戰爭后作為清政府善后者的姿態復出,他對各派勢力到底是個什么態度,也可以說是一個謎。 奕訢一方面支持李鴻章,一方面又據說支持過跟李鴻章死磕的清流派頭腦翁同龢[hé],雖然傳說奕訢是翁同龢的靠山,卻又在甲午戰后與翁同龢爆發了多次矛盾,甚至施展手腕把翁同龢給光緒上課的機會給剝奪了,翁同龢以前一直都是靠這一招來保持對皇帝的影響力,而奕訢為了打擊翁同龢,直接就給他來了一個斷根兒。 翁同龢 另外,晚年的奕訢繼續堅持他已經過時的洋務派主張,強力壓制康有為等人的變法主張,即便是到了臨死的時候,奕訢仍舊對光緒說,要遵守祖宗的舊制,不要給康有為那群要求維新的小人以機會。 就是這么一個與各方都有交集、同時又被維新派視為最大阻力的人,死掉之后,很多機會都一下子涌出來了。——由于奕訢長年辦洋務,在洋人那里混了個臉熟,按照國人的理解,就是奕訢很得洋人的認可,他的死亡就讓這個能夠為洋人認可的位置出現了空缺。 而且奕訢還是當時朝廷中最有實力的洋務派的名義上的代表人物,他死之后,誰能最快速度繼承這個代表,誰就有可能在晚清的政爭中占據優勢。 按照當時日本外交使節向日本國內的報告內容,奕訢屬于各派之間的平衡者,奕訢一死,他的這些政治遺產,誰來繼承,成了各派最著急的事情。而對于維新派來說,奕訢死亡之后,最具實力反對變法的洋務派群龍無首,正是維新派行動的大好時機。 光緒皇帝(中)和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右)、梁啟超 于是,就在奕訢死后第十三天,光緒皇帝就下了《定國是詔》,戊戌變法正式開始。最耐人尋味的是,即便是素來以保守面目出現的慈禧太后,這一次也表現出很開明的樣子,沒有制止光緒皇帝。由此可見,惦記著繼承奕訢遺產的,可不止維新派這一伙人。 如果說奕訢之死成為了戊戌變法急速啟動的一個直接原因的話,戊戌變法展開之后第五天發生的第三樁謎案,也為整個戊戌變法奠定了基調。 1898年6月15日,戊戌變法開始第五天,一直以來在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的政爭中支持光緒的最大官僚、同時也被謠傳是維新派康有為等人的守護神的翁同龢,突然被光緒皇帝下令罷官了。 這就是維新變法開始階段的第三個謎案,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一個觀點能夠得到全面的認可。有人說,這是慈禧太后殺雞儆猴,為了警告光緒皇帝維新變法,而搶先把他的頭號干將除掉。 有人說,是翁同龢在維新變法期間表現得非常保守,甚至與康有為等維新派沖突,這讓急于采取行動填補奕訢死后權力真空的光緒皇帝非常不滿,被迫揮淚斬馬謖。 還有人說,新銳崛起的張蔭桓、康有為等人作為光緒的新寵紅人,急于清掉翁同龢這種前輩絆腳石,所以從慈禧那里借刀殺人,等等。 這三件在戊戌變法鋪開之前發生的謎案,表面上,看太監與親王差異巨大,清流高官與維新干將明顯分歧,其內在邏輯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救亡圖存的主線非常明顯,但是權力爭奪的色彩也一直保留幾分。而且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是多個勢力介入,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多方勢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這些特征,在戊戌變法過程中不斷被重演。即便是百日維新失敗六君子罹難事件,后人發現六人實際主張差距巨大甚至相反(參見大錘前作:《戊戌六君子是被錯殺?光緒帝真的想變法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熱門推薦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錘說史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