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門菜市口出現了令人深思的一幕。 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圍觀的百姓卻歡呼雀躍,爭相給劊子手打賞,甚至還有不少人懷里揣著饅頭,等著蘸血而食。 最后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那么戊戌變法究竟發生了什么,以至于百姓對譚嗣同等人如此“憎惡”?魯迅后來又說出了怎樣的話,被人們認為道出了其中“真味”呢? ![]() 失敗的變法與麻木的國人提到清末的變法圖強就永遠不能繞開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而這場變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甲午中日戰爭。 在那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后,國人驟然間處于高壓之中,紛紛意識到了變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當時的清政府逐漸分出了兩大派系,守舊派以及維新派。 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首的維新派,堅定地站在光緒帝這一邊,并在光緒帝的大力支持下,維新變法的范圍也逐步擴大,運動規模日益增長。 可就在康有為等人認為局面一片欣欣向榮的時候,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卻站了出來,直接叫停了維新變法,逮捕了戊戌六君子。 ![]() 原因無他,當時的維新變法已經損害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切身利益。 其實早在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之前,康有為等人就察覺到了端倪,因此康有為與梁啟超提前逃到了日本。 在離開前,梁啟超也試圖說服譚嗣同等人與他一同離開,然而,譚嗣同在得知這件事后,直接拒絕了梁啟超的提議。 面對危險,譚嗣同直接表示, “各國的變法,無不是經過流血犧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國從沒聽說過有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的。如果是這樣,我譚嗣同愿意做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 1898年9月24日,楊銳、林旭被捕,劉光第投案自首,楊深秀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捕,次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 被逮捕后,面對保守派的威逼利誘,戊戌六君子泰然自若。 林旭自始至終神色全無變化,楊深秀在獄中寫下了“縲紲到頭真不怨,未知誰復請長纓”。 劉光弟更是到行刑時都不認輸,打死都不肯跪下。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甘于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杰,然而就在他們行刑的那一天,百姓的冷漠與他們的熱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心寒。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帶到了北京菜市口,清政府要當著百姓的面殺這6個人的頭,以儆效尤。 這原本是極悲壯的事,可現場非但不肅穆,反而非常喧鬧。 ![]() 有的人對著戊戌六君子指指點點,有的人直接朝著劊子手砸錢,讓他們快點行刑,更有甚者早早地就準備了吃這6個人的“人血饅頭”…… 伴隨著人群的一陣歡呼,戊戌六君子就此殞命。 這冷酷的一幕仿佛與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形成了鮮明的印證, “先覺的人,歷來都是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迫壓排擠、傾陷、放逐、殺戮。” 譚嗣同等人之所以無畏于流血犧牲,就是希望能夠以自己的鮮血喚醒麻木的國人。 可事實證明,他們的行動在當時是失敗的,那么這份失敗究竟源自于哪些錯誤呢?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戊戌變法之所以會失敗,譚嗣同等人之所以沒能夠喚醒民智就草草收場,主要是由于4方面的原因。 ![]() 第一,康有為等人選錯了人,光緒皇帝雖有變法之心,但無變法之能。 相對于慈禧太后來說,光緒皇帝無疑更支持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決定。 可是他空有變法之心卻沒有相應的政治經驗,對于政治的殘酷性也不夠了解,這才最終釀成了悲劇。 在維新變法開始之前,光緒皇帝沒有培養起一個熱衷變法的政治團隊,反而是以圣旨和上諭的形式命令各級官員進行變法。 這些官員又大多隸屬于慈禧那邊的守舊派,變法的推行過程中自然是層層阻力,無法實行。 除此之外,光緒皇帝雖然想效仿日本明治天皇進行維新變法,可他卻不像日本明治天皇那樣,牢牢掌握著政治權利。 ![]() 也正因如此,他的統治根本就不穩固,變法剛開始還好,一旦牽扯到守舊派的切實利益,直接就會宣告破產。 所以戊戌變法最終才會以失敗而告終,康梁二人被迫逃跑,戊戌六君子慘遭殺害,光緒皇帝被監禁,慈禧繼續垂簾聽政。 第二,維新派過于急躁,在變法過程中失了分寸,脫離實際。 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期間,清政府針對戊戌變法累計下達了100多道詔令,平均起來甚至一天超過一道。 由此可見,當時的維新派有多么的急躁。 這也間接揭露了當時戊戌變法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性,雖然說王安石也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表明變法就需要果斷意志,但在當時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維新派一味地橫沖直撞,很明顯是行不通的。 ![]() 更不用說,在新政府頒布的那100多道詔令中,有很多都脫離了現實。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多有弊端。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后來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行刑的時候,普通百姓非但不悲痛,反而還拍手稱道了。 在當時那文盲率高達99%以上的情況下,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戊戌變法的意義所在,很多人覺得他們在瞎胡鬧。 第三,當時的維新派對于國際時局不了解,險些喪權于國外。 當時的光緒皇帝,聽從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的話,甚至準備將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請過來當顧問,并且對他委以大權。 ![]() 他們甚至還想順應日本提議的日建立一個“中日英美大合邦”,把國內亦應重要事務都交給外國人來處理。 這種程度的改革在當時已經偏離了正軌,就連比較開明的洋務派老臣都明確表示反對。 所以最終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時候,大多數人才會表示支持,在大家看來,戊戌變法已經脫離實際了。 第四,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拒絕了很多有志改革的“能臣”。 在當時的清政府,想要改革的并不僅僅只有康梁等人,甚至還有一些有名的清政府能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當初是寫了入會申請的,順帶著還讓自己的家庭送來了2000兩文銀,充當入會費。 ![]() 可是康有為非但瞧不上李鴻章,還派人把李鴻章的家丁轟了出去。 康有為等人的做法已經很不妥了,光緒皇帝干起事來同樣也是不考慮后果的。 為了表明自己重視維新派,他直接將4個維新派成員連升三級提拔到了正三品,然后又革去了6個老臣的職位,致使維新變法根本無法推行。 那么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沒有做這些“不智決定”,戊戌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甲午戰爭之后、戊戌變法之前這三年里,變法實際上就已經在進行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戊戌變法的其它可能早在甲午戰爭后期,光緒皇帝的叔叔恭親王,就有了變法的趨向。 ![]() 一方面他充當著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權力之爭的潤滑劑,另外一方面他又積極主張展開變法,為改良派的逐漸發展奠定了基礎。 像戊戌變法正式開始之前,康有為等人的折子之所以能夠遞到光緒皇帝的面前,與恭親王等人的默許是分不開的。 如果他能留下來幫扶,戊戌變法堅持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可惜變法之前他就去世了。 恭親王雖然去世,但是依舊給光緒皇帝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就是4名肱股之臣的人選。 這4人分別是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和裕祿。 這4人都很有能力,也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如果光緒皇帝能啟用這4人,完全可以左右當時的局勢。 ![]() 先說李鴻章,作為四朝元老,李鴻章深受慈禧太后倚重,雖然多為世人所謗,但是他的威望和影響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他雖然沒了兵權,但是仍舊有大量淮軍余部,更難得的是,李鴻章同樣有著改革之心,光緒完全可以將他爭取過來。 再說張之洞,在李鴻章閑居過后,張之洞就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地方洋務派領袖,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 而且這個人還很有學問,就連慈禧太后對他都很寬容,如果能把他拉攏過來,光緒在對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時,會更有優勢。 至于剩下的榮祿和裕祿,則都是滿族人,前者是慈禧太后的鐵桿。 不僅精于謀略而且老成持重,完全可以充當光緒與慈禧之間的“關系潤滑劑”。 ![]() 至于后者則是精明能干,有著豐富的地方事務處理經驗,對于維新變法的推行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綜合來說,恭親王向光緒皇帝舉薦的這四個人很有能力,再加上豐富的政治經驗與老謀深算的手段,能夠為后來的維新變法帶來巨大益處。 然而光緒皇帝卻始終都不愿意接納他們,這才最終把維新變法鬧成了個笑話。 在光緒皇帝不肯倚重這批能臣,一意孤行將希望壓在同樣沒有經驗的康有為等人身上的時候,戊戌變法就已經注定要失敗了。 即使袁世凱不告密倒戈,當時康有為等人也注定是無法成功的,想單單憑借袁世凱的幾千新軍改天換地,這是不切實際的。 或許袁世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倒向慈禧太后的保守派陣營。 ![]() 從統治階級來看,戊戌變法非但沒能獲得主流官員們的認可,反而還因為改革操之過急把當時的清政府鬧得一片混亂,損害了守舊派的利益,最終遭到了殘酷鎮壓。 從普通百姓的角度看,在當時那民智未開的情況下,維新派自然很難獲得百姓的認可。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的時候,普通百姓在旁邊拍手稱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戊戌變法太倉促,康有為等人當時在政治上不夠成熟,這都是客觀事實,那么是不是說戊戌變法毫無意義,譚嗣同等人的血白流了呢? 倒也并非如此,戊戌變法作為一次大膽的嘗試,對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而譚嗣同等人為革命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也被繼承了下來。 戊戌變法的意義戊戌變法的意義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促進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以及為后來的五四運動打好了基礎。 ![]() 譚嗣同等人為革命甘于獻出生命的精神,還是驚醒了一些有報國之志的年輕人的。 他們逐步意識到當時的局面,倘若不改革就沒有活路,所以國內掀起了一波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 人們爭相留學學習,最終帶回了很多西方先進學說,讓國內的氛圍愈發活躍。 除了那些年輕人外,慈禧太后也受到了戊戌變法的影響。 后來八國聯軍侵華后,慈禧太后下令執行新政,辦新軍、建學堂、改革法制,派人去西方考察。 實際上走的就是當初維新變法的例子,甚至有些政策還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 另外,戊戌變法的失敗還給五四運動的成功埋下了伏筆,正是因為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國內知識分子越發憤恨清政府,最后這些人才會完成從維新到革命的轉變。 再加上戊戌變法推動了辦學熱,這些為五四運動的誕生孕育了生存土壤。 因此,戊戌變法是有進步意義的,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也沒有白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正是他們以及無數革命者前赴后繼的付出,我們才能飽覽如今的錦繡河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