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搜圖 六十出頭的張先生近幾年來測血壓都在150/70mmHg上下,他聽說老年人血壓稍高一點屬于正常現象,況且只是高壓高了點,低壓比正常值還低了不少,可以抵消高壓的危害,所以一直沒太當回事。直到上周在上樓梯時突然胸痛難忍、喘不上氣,急送醫院查出是心絞痛發作,并明確診斷出有了冠心病,醫生說主要是由高血壓所引起。對此張先生很是不解,低壓低不能抵消高壓的危害嗎? 【醫生評析】 張先生的認識以及經歷,在老年人群中很有代表性,實際上反映出不少人常走進的三個誤區,同時這種情況的存在也提示身體可能已經悄悄發生了后果嚴重的病變,一起來了解一下。 誤區一:高壓與低壓同時升高才是高血壓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血壓大于140/90mmHg,但高壓與低壓并非是并列關系,而是“或者”關系,只要其中一個高于了診斷標準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在60歲的人群中,50%以上的人會發生高壓升高而低壓不高甚至降低的情況,稱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老年高血壓的特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 編輯搜圖 誤區二:老年人血壓高一點屬于正常現象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過程中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壓力過大時會加速血管的老化甚至損傷血管內皮,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高血壓對血管的這種損傷,并不會因為年齡的增大就網開一面,相反隨著年齡的增大血管本身就在發生著老化,在此基礎上血壓過高將加速血管老化甚至導致血管病變發生。因此,老年人也應當盡可能地將血管維持在正常范圍內。 誤區三:血壓的低壓低一點可以抵消高壓高的危害 血壓的高壓稱為收縮壓,是心臟每收縮一次泵出的血流波峰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當心臟舒張時血液回流進心臟,血流的波峰回落血管也會回縮,此時血管承受的壓力稱為舒張壓也就是低壓,正常情況下收縮壓與舒張壓是同步升高與降低的。 當收縮壓長高而舒張壓降低時,主要原因是血管回縮功能下降,血管仍然處于擴張狀態,而血流波峰卻大幅下降,所以傳張壓處于較低水平,表明血管失去了應有的彈性,究其因是因為血管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 編輯搜圖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一方面使血管管壁變厚導致血管管腔狹窄,一方面局部粥樣硬化的粥狀物集結成團會形成斑塊,導致了局部血管狹窄程度加重,一旦遇到血流加速的情況比如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搬抬重物等,就會造成對心肌供血不足引發心絞痛,如果斑塊發生了破裂其中的粥狀物暴露在血液中,即會引來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瞬間即會堵塞血管引起心肌梗塞等致命的后果。 因此,老年人收縮升高、舒張壓降低,尤其是兩者的差值越大,表明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程度越嚴重。由于動脈粥樣硬化一旦發生即不可逆轉,因此低壓的降低不可避免,此時只有將高壓控制好,才能阻止與延緩血管病變的進展,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綜上所述,老年人重點應當關注血壓的高壓,在此基礎上通過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對血流影響的措施,盡可能減小高壓與低壓的差值,避免危及生命的嚴重后果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