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套試卷: 八省聯考語文有兩套試卷,主要差異在現代文閱讀與名篇名句默寫,其他試題相同。 八省中,河北、廣東、湖北、遼寧用A套試卷,現代文閱讀為金克木的《國文教員》,名篇名句默寫為《望岳》《天凈沙·秋思》和“滄海”一個意象提示情感的默寫。 江蘇、湖南、福建、重慶用B套試卷,現代文閱讀為日本川端康成的《秋雨》,名篇名句默寫是《短歌行》《客至》和“搗衣”“砧聲”兩個意象提示情感的默寫。 【原題再現】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緣故,制成后較為硬挺,穿著前需置于石上搗,使之柔軟,稱為“搗衣”。古典詩詞中常用“搗衣”意象和與之相關的“砧聲”來表現家婦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懷鄉或對常年征戰不滿等情緒,比如唐人的詩句“ , ”。 【解讀】 現代文閱讀均為小說,但是中外作家皆有,小說風格截然不同,這要求考生在日常學習中有廣泛的閱讀面,僅閱讀教材規定的整本書閱讀書目顯然不夠,除了整本書閱讀的深度閱讀,也引導學生展開泛閱讀。 名篇名句默寫與2020年全國新高考試卷相比,增添了新的考查形式。在情境理解默寫的基礎上,借助意象理解情感,暗示學生補寫詩句,不明確提示作家篇目,側重日常學習的理解與積累,考查更靈活。 二、試題結構 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分值為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5小題,19分)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由兩則材料組成。一則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自《人民日報》( 2016年07月29日 07 版)。另一則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發表于2017年《讀者》第七期。兩篇文本以“人工智能”話題為連接點,風格各異,互為補充。 試題三道客觀題,兩道主觀題。1、2題考查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3題考查論點與論據的推斷,4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論證手法,與2020年新高考試卷考查理解概念(下定義)不同,但屬常規知識點考查。5題是新考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觀點態度,比較兩則材料的不同點,由2020年新高考考查“梳理行文脈絡”的“靜態思維”向“比較觀點異同”的“動態思維”發展,對考生思維能力有明確要求。 【原題再現】 5.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4小題,16分) 兩套試卷均為文學類文本閱讀,一套選文金克木《國文教員》,一套選文川端康成《秋雨》。 先看金克木《國文教員》試題。選文與2020年全國新高考試卷的散文不同,屬于小說,由敘述類和評價類兩則文本組成,第二則是對第一則的點評。該文看似好懂,要讀懂有難度,文中涉及文史知識、藝術史、詩詞欣賞等知識,對考生的語文素養有要求。 試題兩道客觀題,兩道主觀題。6題考查藝術特色的鑒賞,7題考查內容理解,但是有創新。選項從文本出現的作品設題,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語境賞析作品,有題中解題的意思,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積淀有較高要求。 主觀題8題考查文體特征,要求學生理解文本,讀懂題干限制信息。這道題與2019年全國卷Ⅰ《理水(節選)》考查“故事新編”有相似性。主觀題9題要求提煉小評論要點,涉及到文藝寫作知識,設問角度很獨特,實則還是考文本內容理解與信息篩選整合。 再看川端康成《秋雨》試題。川端康成的小說筆法細膩,善于營造具有日本傳統色彩的場景,情感唯美悲涼。人教版舊教材曾有川端康成的《花未眠》,目前教材沒有選入川端康成的作品,學生是否有其作品的閱讀體會完全看語文老師是否推薦和個人是否有課外涉獵。 試題有兩道客觀題,兩道主觀題。6題考查文章藝術特色的鑒賞和分析,7題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這與2020年新高考“內容理解”考查不同。8題考查細節在情節安排中的作用,9題分兩問,分別考查思想感情和表達思想感情所用的表達技巧。 (三)古詩文(5小題,20分) 1.文言文:體例依舊是史傳文,出自《漢書》,考查形式與2020年新高考保持一致,斷句、文化常識、概括分析三道客觀題,翻譯句子、歸納內容要點兩道主觀題。 2.詩歌閱讀:選文出自唐代詩人張說,是一首即事抒情詩,運用手法不單一,情感含蓄復雜,理解上有一定難度。考查形式一客觀題一主觀題,客觀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意象解讀和情感把握。主觀題考查思想感情,感覺考生體會辭舊迎新的喜悅之情沒問題,能領會到無可奈何的自我寬慰有難度,本試題得分應該有區分度。 (四)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運題一直以來都被冠以“高考試驗田”稱號,本次聯考試題分兩部分考查,突破多年來的出題模式。 1.語言文字運用Ⅰ:提供一個語段,在同一語境中,考查銜接、修辭(兩道客觀題)和病句修改一道主觀題。這道題屬于傳統題型。 2.語言文字運用Ⅱ:提供一個語段,在同一語境中,考查補寫句子、概括內容要點(結合句式變換考點),均為主觀題。 (五)作文(60分) 作文題依舊考查任務驅動作文寫作,屬于宏大主題,考查方式保持穩定。 【原題再現】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危急關頭,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奮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先后有290余萬志愿軍將士赴朝參戰,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獻出寶貴生命,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中華大地,萬眾一心,支援前線。歷時一年的捐獻武器運動,募得的捐款可購買3700多架戰斗機。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 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備考拙見 (一)增強閱讀量,拓寬閱讀面,提升精準理解文本的能力。 2020年語文新高考已增加閱讀量,150分鐘內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需要平時有針對性有序列性的文本閱讀訓練。從本次考試中,可以看到,答好未來的語文試卷需要深度閱讀,也需要博覽群書;需要閱讀速度也需要理解能力。 (二)注重情境,整體理解,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 情境設題是近年高考設題趨向,在平時教學引導學生對語境的把握,學會從整體理解文本,不可斷章取義,不可走模板套路的捷徑。 (三)關注現實生活,與時代同頻共振,有大語文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