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攝氧量(VO2max)的表示方法有絕對值和相對值兩種。絕對值勤是指機體在單位時間(1分鐘)內所能吸的最大氧量,通常以1L/min(升/分為)單位;相對值則按每千克體重計算的最大攝氧量,以ml/kg/min(毫升/公斤/體重/分)為單位。正常成年男子最大攝氧量約為3.0-3.5 L/min,相對值為50-55ml/kg/min;女子較男子略低,其絕對值為2.0-2.5 L/min,相對值為40-45 ml/kg/min。
一、最大攝氧量的影響因素
1.氧運輸系統對VO2max的影響
(1)肺的通氣與換氣機能是影響人體吸氧能力的影響的因素之一。
(2)血紅蛋白含量及其載氧能力與VO2max密切相關
(3)而血液運動氧的能力則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循環系統的運輸效率,即心輸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輸出量和心率報制約。所以,有訓練者與無訓練在從事最大負荷工作時心輸出量的差異主要是由每搏出量造成的。由此可見,心臟的泵血機能及每搏輸出量的大小是決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肌組織利用氧能力對VO2max的影響
每100 ml動脈血流經組織時,組織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稱為氧利用率。
肌組織利用氧的能力主要與肌纖維類型及其代謝特點有關。許多研究表明,慢肌纖維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分布,肌纖維中的線粒體數量大、體積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紅蛋白含量也較高。慢性纖維的這些特征都有利于增加慢肌纖維的攝氧能力。
3.其它因素對VO2max的影響
(1)遺傳因素 VO2max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許多學者的研究也指出,VO2max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其可訓練性即訓練使VO2max提高的可能性較小,一般為20%-25%。
(2)年齡、性別因素
VO2max在少兒時期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并于青春發育期出現性別差異,男子一般在18-20歲時最大攝氧量達峰值,并能保持到30歲左右;女子在14-16歲時即達峰值,一般可保持到25歲左右。以后,VO2max將隨年齡的增加而遞減。
(3)訓練因素
長期系統進行耐力訓練可以提高VO2max水平,戴維斯(Davis)對系統訓練的人進行了研究,受試者的VO2max可提高25%,表明經訓練VO2max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越野滑雪和長跑等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最大,明顯高于在非耐力性項目運動員和無訓練者。
在訓練引起VO2max增加過程中,訓練初期VO2max的增加主要依賴于心輸出量的增大;訓練后期VO2max的增加則主要依賴于肌組織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但由于受遺傳因素限制,VO2max提高幅度受到一定制約。
二、VO2max與有氧耐力的關系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1.作為評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觀指標
VO2max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綜合指標。發現耐力性項目的運動成績與VO2max之間具有高度相關的關系
2.作為選材的生理指標
VO2max有較高的遺傳度,故可作為選材的生理指標之一。
3.作為制定運動運動強度的依據
將VO2max強度作為100%VO2max強度,然后以VO2max強度,根據訓練計劃制定不同百分比強度,使運動負荷更客觀更實用,為運動訓練服務。
三、乳酸閾
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隨運動負荷的遞增而增加,當運動強度達到某一負荷時,血乳酸出現急劇增加的那一點(乳酸拐點)稱為“乳酸閾”,這一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即乳酸閾強度。它反映了機體的代謝方式由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轉折點。
VO2max反映了人體在運動時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閾則反映了人體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開始積累時的VO2max百分利用率,其閾值的高低是反映了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標。乳酸閾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強,在同樣的漸增負荷運動中動用乳酸供能則越晚。即在較高的運動負荷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謝而不過早地積累乳酸。將個體在漸增負荷中乳酸拐點定義為“個體乳酸閾”個體乳酸更能客觀和準確地反映機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四、評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機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謝水平。通過系統訓練 VO2max提高可能性較小,它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而LT較少受遺傳因素影響,其可訓練性較大,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個體乳酸閾。顯然,以VO2max來評定人體有氧能力的增進是有限的,而乳酸閾值的提高是評定人體有氧能力增進更有意義的指標。
四、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訓練
1.持續訓練法
持續訓練法是指強度較低、持續時間較長且不同歇地進行訓練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發展有氧代謝能力。主要表現在:能提高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均衡穩定性,改善參與運動的有關中樞間的協調關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纖維出現選擇性肥大,肌紅蛋白也有所增加。
個體乳酸強度是發展有氧耐力訓練的最佳強度。以此強度進行耐力訓練,能顯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有氧能力提高的標志之一是個體乳酸閾提高。由于個體乳酸閾的可訓練性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訓練強度應根據新的個體乳酸閾強度來確定。
2.乳酸閾強度訓練法
個體乳酸閾強度是發展有氧耐力訓練的最佳強度。以此強度進行耐力訓練能顯著提高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提高的標志之一是個體乳酸閾提高。由于個體乳酸閾可訓練性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訓練強度應根據新的個體乳酸閾強度來確定。
3.間歇訓練法
間歇訓練法是指在兩次練習之間有適當的間歇,并在間歇期進行強度較低的練習,而不是完全休息。
完成的總工作量大:間歇訓練比持續訓練法能完成更大的工作量,
對心肺機能的影響大:間歇訓練法是對內臟器官進行訓練的一種有手效手段。在間歇期內,運動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活動仍處于較高水平。
4.高原訓練法
在高原訓練時,人體要經受高原缺氧和運動缺氧兩種負荷造成缺氧刺激比平原更為深刻,促使HB和紅細胞數量增加。
五、測量最大攝氧量的方法
庫珀12分鐘跑是比較方便實用的方法。具體的測試方法就是受試者竭盡全力的跑12分鐘,記錄完成的距離,然后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
最大攝氧量=22.35 x 距離(公里)-11.29
比如,你12分鐘跑的成績是3000米,那么最大攝氧量就是22.35x3-11.29=55.76。眾所周知,12分鐘跑3000米曾經是足球甲A的體測標準,由此看來要達標,的確需要有很強悍的身體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