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區別?碩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對于這個問題的說法也有很多版本,我們挑選了幾個比較經典的版本,以期能和大家一同探討。 學生版 紅燒肉版 圈圈版 ![]() ![]() ![]() ![]() 兔子版 ![]()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比喻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是:導師負責給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導學生學會打兔子的本領。反之,研究生則是從導師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從導師那里學到的打兔子本領擒獲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論文)。 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區別的“兔子理論”: 本科生:學習撿“死”兔子。 碩士生:學習打一只在視野中奔跑的活兔子。 博士生:學習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 博士后階段:此時,導師叫合作導師,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來確定究竟到哪里去尋找兔子,此時面對的可能是不一樣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確定是否需要在這里佇足,并重復以上過程。 專業分析版 ![]() 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生的區別是專業水平差別,不是素質差別。兩類畢業生在為人的素質上沒有差別,其區別是研究技能。研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養的是學術技能。碩士生畢業后的工作主要是從事事務性的工作,做學術研究的很少。 因此碩士生要注重學習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級交待下來的任何一項事務性工作,都需要進行調查了解基本情況,判斷問題的性質,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找到實施的方案和路徑。 這些解決問題的程序和學術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獻回顧、找到有意義的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證、做出結論。無論是研究具體的事務性問題還是研究學術性問題,都需要廣義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由于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前者是事務性的,后者是學術性的,因此你們對于學術的態度不能一樣。博士生要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即發現錯誤的能力,因為發現現有知識的缺陷,才能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 博士教育重要的一點是尋求真理、發現規律、探索人類尚不知道的知識。要發現新知識不僅需要研究能力,還需要學術激情和學術奉獻精神。很多學術研究所發現的知識都沒有實際用處,不能轉化成為物質財富。 從經濟學的理性角度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屬于非理性的,因為從事這種研究的人得不到實質性的經濟收益。然而,人類的科學進步就是建立在發現了很多人們認為沒用的知識的基礎上的。 然而,發現新知識是有樂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選擇在低工資的大學就業而不選擇高工資的企業。家長們常說的,“這孩子讀傻了”,就是這個異化過程。社會上常說的“笨得像個博士,傻得像個教授”,就是異化的結果。當你領到博士學位證書時還沒被異化,你可能是個含金量不高的博士。 如果覺得本文有用,歡迎推薦更多家長學生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