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無論是運用中藥治療還是服用西藥,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停藥就反復,甚至血壓增高的現象。 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若能結合宋柏杉老師善后法,予以鞏固治療,相信在高血壓的治療上會取得更好的臨床預期。 高血壓“反跳”一般是指高血壓病在使用中醫清肝瀉火、平肝息風、滋陰潛陽等常法常方,或使用西藥降壓之品治療后,初用效果明顯,漸用微效或無效,甚至出現血壓增高、流動較大、持續不降的臨床現象。 辨治要點:柴浩然從中醫辨證論治著眼,不拘泥于常法常方,針對高血壓“反跳”的不同病因病機總結出七種治療方法。 本法適用于肝郁氣滯、化火上沖所致的高血壓病或其“反跳”者,癥見頭痛頭脹,胸脅滿悶,時欲太息,煩躁易怒,失眠寐淺,乳房脹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而數。 此證雖有肝火上沖,初用清肝瀉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泄、氣郁化火所致,屢用清肝瀉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泄條達之性,從而使肝氣愈郁愈逆,血壓波動較大,不時出現“反跳”。這種情況,尤其是在情志不遂,憂思惱怒,或值經前期、更年期、精神過度緊張時更為明顯。對此,主張以疏肝理氣為主,將順肝木之性,常用逍遙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鉤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病案舉例:原某,女,50歲,1993年3月9日初診。 6個月前頭痛,頭暈,煩躁,失眠,烘熱,出汗,胸悶脅脹,時欲太息,經查血壓21.3/16.0kPa(160/120mmHg),診為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征。初用更年康、谷維素、心痛定,血壓降至14.7/9.3kPa(110/70mmHg),停藥后血壓升高,復用上藥時則須加大劑量方能維持。后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方,初用血壓正常,10 余劑后上癥未除,又增胃脘不適,食后頂脹,大便清薄,血壓忽高忽低,波動在14.7-21.3/9.3-16.0kPa(110-160/70-120mmHg)。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略數。 辨證:肝郁化火,苦寒傷脾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泄熱。方用逍遙散加味。 處方:當歸9g,炒白芍9g,柴胡6g,炒白術9g,茯苓9g,白蒺藜9g,鉤藤12g,夏枯草12g,菊花9g,荷葉9g,炙甘草6g。 3劑后上癥明顯減輕,停服心痛定等,血壓16.0/10.7kPa(120/80mmHg)。繼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劑,血壓穩定在14.7-16.0/9.3-10.7kPa(110-120/70-80mmHg),兩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本法適用于氣血郁滯、肝陽偏亢所致的高血壓病,或中風瘀血阻絡、肝陽上亢,血壓波動不穩定者。癥見頭暈頭痛,胸脅刺痛,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或弦細澀。 此證由于氣血郁滯導致氣血逆亂,上沖于腦,而使肝陽上亢加重。若單純平肝潛陽,氣血逆亂得不到恢復,往往出現血壓波動較大,甚或反跳。對此,強調以行氣活血為主,調理氣血郁滯,常用血府逐瘀湯加天麻、鉤藤、珍珠母等平肝潛陽之品,使血壓恢復正常。 病案舉例:崔某,女,39歲,1992年5月20日初診。 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1988 年發現血壓較高,血壓波動在21.3-22.7/14.74-16.0kPa(160-170/110-120mmHg),長期服用復方降壓片,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近1年來雖未中斷降壓藥,但血壓不穩定。癥見頭暈頭痛,部位固定,伴胸悶刺痛,上肢時作麻木,舌質淡青、苔白潤,脈弦細澀,血壓18.7/13.3kPa(140/100mmHg)。 辨證:氣血郁滯,肝陽偏亢。 治宜行氣活血,平肝潛陽。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味。 處方:生地15g,當歸15g,赤芍藥9g,川芎9g,桃仁9g,紅花9g,懷牛膝15g,柴胡9g,炒枳殼9g,桔梗9g,天麻9g,鉤藤15g,丹參15g,甘草6g。 上方服用8劑,血壓穩定在16.0/12.0kPa(120/90mmHg)。后用上方酌加珍珠母30g,竹茹15g等,前后服用20劑,血壓正常,未見復發。 本法適用于胃氣不降、沖氣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 見頭痛眩暈,胸悶不舒,噯氣頻作,食后胃脘痞滿頂脹,甚或時覺有氣從小腹或胃脘上沖胸咽或頭部而癥狀加劇、血壓波動,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 因胃氣以下降為順,沖氣以斂藏為常,故肝陽上亢易引動胃氣,沖氣上逆,從而助長肝陽上亢,故長期服用平肝潛陽之劑,未顧及胃氣不降與沖氣上逆,往往會出現高血壓“反跳”現象。對此認為,以降胃安沖為主則有利于肝陽的下潛,常用《金匱要略》之奔豚湯加生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等平肝潛陽之品,使血壓恢復正常。 病案舉例:韓某,女,49歲,1992年4月28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兩年,血壓20.0-21.3/12.7-13.3kPa(150-160/95-100mHg)。經常頭暈,烘熱時作,胸悶脘痞。因服降壓藥不適,改用中藥平肝潛陽之劑,血壓恢復正常,停藥后多次反復,用前方效果不佳,兩月前又覺有熱氣從兩大腿內側沿腹部上沖胃脘,作時頭暈加重,胸悶,氣短,有窒息恐懼感,發作后胃脘痞塞,時時噯氣,舌質紅,脈沉弦。 辨證:沖氣上逆,肝陽偏亢,胃失和降。 治宜降胃安沖,平肝潛陽。方用奔豚湯加味。 處方:清半夏12g、黃芩6g、炒白芍12g、當歸9g、川芎6g、粉葛根15g、桑白皮15g、生代赭石30g、生龍骨15g、生牡蠣24g、旋覆花9g、甘草6g。6劑。水煎服。 藥后沖氣上逆未作,血壓18.7/12.0kPa(140/90mmHg),繼用上方稍事加減10劑,血壓正常,未再出現波動。 本法適用于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癥見巔頂頭痛,眩暈時作,干嘔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滯多唾,胸膈滿悶,胃脘痞塞,吞酸嘈雜,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滑。 形成本證,一是長期服用平肝潛陽、清熱鎮逆等重墜寒涼之劑,損傷脾胃,內生寒濕痰濁,隨肝氣上逆;二是素體虛弱,肝氣不暢,中焦升降失司,痰濁內生,而隨厥陰經上逆;三是久病不愈,年高陽衰,體質從陰化寒,以致陰寒痰濁之邪上逆,阻塞清竅。對此,治從溫肝散寒,使濁陰之邪下降,常用《傷寒論》之吳茱萸湯或合以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 病案舉例:王某,男,46歲,1991年7月4日初診。 頭痛眩暈,惡心干嘔1年余,時輕時重,經查血壓24.0/16.0 kPa(180/120mmHg),住院治療10天,血壓降至16.0/10.7kPa(120/80mmHg)。因服心痛定、降壓藥等不適,停藥后血壓較前更高。診時癥見巔頂頭痛為甚,干嘔,吐涎沫,頭暈欲睡,胸悶氣短,口干但欲熱飲,每用涼飲則上癥明顯加重。 辨證:肝胃虛寒,濁陰上逆。 方用吳茱萸湯。 處方:吳茱萸9g,黨參15g,鮮生姜15g,大棗8枚。 3劑后頭痛、眩暈明顯減輕,余癥亦有好轉。繼用上方合半夏白術天麻湯20劑,血壓穩定在16.0/10.7kPa(120/80mmHg),未復發或“反跳”。 本法適用于脾胃陽虛,痰飲中阻、氣機升降失常所致高血壓“反跳”。癥見頭暈嗜睡,頭重如裹,心悸短氣,胸脅脹滿,倦怠乏力,舌淡體胖、苔濁膩或滑潤,脈沉弦滑。 中焦為氣機升降樞紐,脾胃陽虛,痰飲內停,阻滯中焦,使升降失常,清濁相混而上干清竅則致上癥。若臨床忽視辨證論治,被血壓高低印定眼目,不僅血壓難降,還會出現“反跳”現象。對此,辨證求因,治從溫化痰飲,斡旋中焦氣機,常用《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加味治之。 病案舉例:張某,男,39歲,1993年8月27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1年,血壓20.0/13.3kPa(150/100mmHg),初服小量降壓藥血壓即能降至正常,后用則需逐漸加量,經常出現“反跳”現象。癥見頭暈時作,頭重嗜睡,心悸易驚,短氣乏力,舌質淡青,體胖,苔白潤,脈弦滑。 辨證為脾胃陽虛,痰飲內阻,上蒙清竅。 方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加味。 處方:茯苓30g,桂枝6g,白術24g,澤瀉12g,天麻6g,珍珠母30g,丹參15g,炙甘草6g。8劑。 藥后上癥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壓藥,血壓20.0/12.7kPa(150/95mmHg)。繼用上方稍事化裁15劑,血壓降至18.7/12.0kPa(140/90mmHg),停服中藥3月后隨訪,血壓正常,亦未出現“反跳”。 本法適用于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水氣上凌或濁邪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癥見頭暈頭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較多,下肢或全身浮腫,舌淡白,苔白潤或小滑,脈沉弱或沉弦遲。 高血壓病屬于腎陽不足、水氣上凌之證臨床雖較少見,但如果未切中病情,不僅徒勞無功,還往往出現“反跳”現象。對此,大膽使用溫陽利水之法,以助膀胱氣化,常用《傷寒論》之真武湯加味。 病案舉例:鄭某,男,59歲,1993年3月22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10年,血壓持續在22.7.-25.3/13.3-17.3kPa(160-190/100-130mmHg)之間。屢用復方降壓片、降壓靈、心痛定、尼群地平等藥,始終未能降至正常,還經常出現“反跳”現象。近兩年來,頭暈較甚,巔頂悶痛,精神萎靡,全身畏寒,手足不溫,飲食減少,下肢浮腫,小便量少,夜尿較頻。舌質淡白,苔水滑,脈沉遲。 辨證為腎陽不足,濁陰上逆。方用真武湯加味。 處方:熟附子9g,茯苓30g,炒白術30g,白芍藥9g,吳茱萸6g,天麻6g,鮮生姜15g。3劑,水煎服,每日1劑。 3月26日二診:頭暈、頭痛減輕,食欲增加,小便量多,浮腫亦輕,精神明顯好轉。 上方去吳茱萸,加澤瀉9g。6劑后上癥基本消失,再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劑停藥,血壓穩定在20.0/12.7kPa(150/95mmHg),亦未服降壓藥。3個月后隨訪,血壓未再“反跳”。 本法適用于高血壓病兼風寒外感、營衛失和、太陽經輸不利而致高血壓“反跳“。除高血壓病常見癥外,又惡寒發熱,肢體酸楚疼痛,后頭部脹痛較甚,且有緊束感,或頸項僵直疼痛等。 高血壓病患者兼夾外感,臨床較為多見,若屬外感風熱,疏散風熱之桑葉、菊花、蟬衣、僵蠶之類每兼有清熱平肝之功,可與高血壓病辨證用藥相得益彰。若屬外感風寒,皮毛閉塞,太陽經輸不利,往往會使血壓增高,出現“反跳”。對此認為,只要有風寒表證,即可使用解表散寒之法,表實宜用《傷寒論》之葛根湯,表虛宜用桂枝加葛根湯治之。 病案舉例:展某。男,49歲,1991年10月13日初診。 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血壓持續在21.3-22.7/12.7-13.3kPa(160-170/90-100mmHg)之間。間斷服用復方降壓片、降壓靈等藥,血壓降至正常后停藥。7天前因夜間受凍后即惡寒發熱,后頭部脹痛較甚,頸部僵直疼痛似落枕狀,全身拘緊疼痛,血壓上升至24.0/14.0kPa(180-105mmHg)。服用速效感冒膠囊,注射安痛定,發熱雖輕,但余癥未減:又用復方降壓片,血壓不降。 辨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太陽經輸不利。 方用葛根湯加味。 處方:粉葛根18g,麻黃9g,桂枝6g,白芍藥6g,甘草6g,天麻6g,鮮生姜9g,大棗8枚,1劑,水煎服。 服藥后汗出熱退,惡寒已解,頭痛、身痛、頸部僵痛減輕,血壓降至18.7/12.0kPa(140/90mmHg)。 10月14日二診:方用桂枝加葛根湯2劑,外感痊愈,血壓正常,未見“反跳”。 治療高血壓“反跳”的經驗是在運用清肝、平肝、潛陽、息風等常法治療效果不佳時,根據審證求因而使用變法。常法與變法實為辨證的統一,都是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病因病機而采取的具體治法,可謂高血壓病的“同病異治”。治療高血壓“反跳”要注重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特色,不被血壓的高低與清、平、潛、鎮等治法印定眼目。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