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濼的故事 魚兒濼背山面湖,水草豐盛。弘吉剌部首領將從中原俘掠而來的人口遷聚于此,漸有“人煙聚落”。長春真人丘處機北上拜見成吉思汗,曾路過這里,寫下《魚兒濼》一詩…… 魚泡子 北陸初寒自古稱,沙陀三月尚凝冰。 更尋若土為黃鵠,要識修鹍化大鵬。 蘇武北遷愁欲死,李陵南望去無憑。 我今返學盧敖志,六合窮觀最上乘。 據說,這首詩叫《魚兒濼》,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道教全真道掌教長春子丘處機。“魚兒濼”是一個地名,“濼”在這里同“泊”,也讀作“泊”,即湖。因此,用咱們赤峰話來解釋“魚兒濼”就是“魚泡子”,比如翁牛特旗就有一個地方叫“黑魚泡子”,曾經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 經查,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過兩個地方叫過“魚兒濼”。其一為遼代地名,位于撻魯河(今吉林境內洮兒河)入鴨子河(今嫩江下游一段)處之大水泊,今名“月亮泡”;其二出自《續資治通鑒》:成吉思汗曾經“駐軍魚兒濼,遣繖格巴圖帥率萬騎自西夏趨京兆,以攻金潼關”。那么,繞了這么大的彎子,今天要說的這個“魚兒濼”到底在哪兒呢?實際上,它就是現克什克騰旗著名的達里湖,蒙古語音譯為“達里諾爾”抑或“答兒腦兒”。 話說公元1206年,蒙古高原的各部落首領在鄂嫩河畔舉行了一場大會。在這場大會上,鐵木真憑借著無與倫比的勢力和威望,成為整個蒙古的“可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號為“也可蒙古兀魯思”,意即“大蒙古國”。 當偉大的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后,將原本屬于弘吉剌部的根河、德爾布爾河和額爾古納河及其以東地區分封給了自己的弟弟斡赤斤和拙赤合撒爾。據《史集》記載,弘吉剌部為遠古時涅古思的后代,屬于蒙古迭兒列斤部。傳說,這個部落最先從蒙古族搖籃——額爾古納峰走出來時,因用腳踢翻了爐灶,傷了腳。因此,弘吉剌部的男人大多為跛足,而女人則多是美人。對于這樣的傳說我們只能將信將疑吧,因為沒有資料顯示弘吉剌部男人多瘸子,卻有資料顯示弘吉剌部出美女。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兒帖就是弘吉剌部人,是一個大美人,共為成吉思汗鐵木真生下四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托雷以及五個女兒:豁真別乞、扯扯亦堅、阿拉合別乞、禿滿倉、阿兒答魯。 鐵木真九歲那年,按照當時的蒙古族習俗,由父親也速該帶著去舅舅家求親。途中,偶遇一個叫特的人。這位特先生姓孛思忽兒,弘吉剌氏,世居朔漠。他見鐵木真小小年紀就有“奇貌之狀”,又想起頭天晚上做的一個夢:“海東白鶻,兩足攫日月,飛集掌上”,便更加的中意了。于是,特先生請也速該和鐵木真父子到家中作做客,順便將年長鐵木真一歲的長女孛兒帖許婚與鐵木真,并約定五年后成婚。讀到這里,見多識廣的讀者朋友應當知道這位特先生是誰了吧?沒錯,正是鐵木真后來的老丈人特薛禪! 在鐵木真還沒有成為成吉思汗之前,歷經苦難與兇險,但特先生和女兒孛兒帖始終不渝,并且在鐵木真最危難時還能伸手相救。到了約定成婚的時間,孛兒帖的母親搠壇親自將女兒送到鐵木真家里,還把一件黑貂襖作為嫁妝。后來,鐵木真將這件黑貂襖獻給了當時強盛的蒙古克烈部首領脫里罕。脫里罕這才幫助鐵木真把離散的族眾找回來并歸鐵木真指揮,從而使鐵木真的部落不斷強大起來。 因此,成吉思汗給這位來自弘吉剌部的老丈人特賜名“薛禪”,人稱“特薛禪”或“德薛禪”。 大功勞 ![]() ![]() ![]() 在前方已經提到了,成吉思汗雖說將原本屬于老丈人家的土地分封給了兩個弟弟,但他怎么可能虧待了德高望重的老丈人家呢?公元1214年(太祖九年),成吉思汗率軍進攻金國,駐在迭篾可兒,也就是現在達里湖北邊的一個地方。他發現這里水草豐美,景色怡宜人,遂將這塊土地分封給了大舅哥按陳領導的弘吉剌部,具體分配方案為:將可木兒溫都兒(現河北省圍場縣北部至塞罕壩一帶)、答兒腦兒、迭篾可兒等地分封給特薛禪長子按陳;將合剌溫(大興安嶺)以東火兒赤納(烏力吉沐淪河)、慶州(現巴林右旗白塔子)等地分封給特薛禪二兒子阿忽臺;將阿剌忽馬乞(現西烏旗西境)以東,阿只兒哈溫都兒(現巴林右旗北)、哈老哥魯(霍林河)等地分封給特薛禪的三子冊;將可木兒溫都兒以東、赤山(現紅山區)、土河(現老哈河)等地分封給按陳的兒子唆兒火都。這樣,弘吉剌部的全部牧地,東起現霍林河市和通遼市扎魯特旗,西北至錫林浩特市、西烏旗和大興安嶺,南至寧城縣以北,包括通遼市北部、錫林郭勒盟一部分、赤峰市全境及河北省北部部分地區。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特薛禪及其后人對成吉思汗那也是毫不含糊喲!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弘吉剌部酋長特薛禪跟隨成吉思汗起兵平定中原,按陳、阿忽臺率三千鐵騎從皇弟哈撒兒徇地遼左,招降金朝北邊千戶耶律留哥。按陳又從木華黎經略中原,“平西夏、斷潼關道、取回紇尋斯干城,凡三十二戰皆有功”。公元1227年(太祖二十二年),大蒙古國授按陳尚書令,賜號國舅那彥。公元1232年(太宗四年),賜銀印,封河西王,統其國族。按陳子納陳也從憲宗蒙哥及世祖忽必烈入蜀攻釣魚臺、伐宋,立有大功。忽必烈攻打阿里不哥時,他同哈河、脫歡、斡羅陳從征。在索羅克圖圍攻阿里不哥的戰斗中,納陳從早上戰至夕陽西下,斬首萬級,一戰成名。公元1295年(元貞元年),按陳孫蠻子臺在跟隨成宗鐵穆耳征討叛王海都、篤哇的戰役中,曾單騎突入敵陣,往復數次,致使敵兵大亂,一戰克之。為此,鐵穆耳賜給蠻子臺金印,加封濟南王,不久又晉封為魯王。由于弘吉剌部對元朝定鼎建有殊勛,從大蒙古國建立至元朝滅王亡的160余年中,這個部落共有11人襲封王位,4人襲萬戶,5人襲千戶。 公元1237年(太宗九年),窩闊臺更是下詔:“弘吉剌氏生女世以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歲四時孟月,聽讀所賜旨,世世不絕。”世祖忽必烈元妃車伯爾為按陳女,于公元1262年(中統三年)立為皇后。公元1259年(憲宗九年),忽必烈征宋,其弟阿里不哥在家(和林,今天烏蘭巴托南)串通阿蘭哈、渾都海等人欲自立。車伯爾意識到局勢的嚴峻,“乃遣密使馳報帝(指忽必烈)亟還”,促使忽必烈及時班師、即位、擊敗阿里不哥。有元之世,弘吉剌部共出后妃18人,其中皇后15人,男尚公主16人。 ![]() ![]() 魯王城 ![]() ![]() ![]() 元朝建立以后,為了更有效地統治空前廣大的領土,在原有的路、府、州、縣之上又創立了行省。“行省”的全稱是“行中書省”,后來更是簡稱為“省”。同時,在蒙古高原上仍然保留著宗王和顯赫貴族們的領戶集團領地,保留著原來的領戶分封制和千戶、百戶社會組織。元代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許多宗王貴族的領地,分屬于好幾個行省。 諸王領地的政治統治和行政管轄與中原的路、府、州、縣不同。諸王對所屬領地擁有軍事、行政、司法的全權,擁有自己的一套官職和統治機構。比如,諸王之下統管各種事務的叫王傅,相當于丞相;分管軍事的叫司馬;分掌刑獄司法的扎魯忽赤,即斷事官,還有分管文書的筆帖式及其他相當于宮廷怯薛的官職。此外,一些諸王還設有分管錢糧收入、王府工匠、私屬人戶的專門機構——總管府。這些領地內的各種官吏,皆由諸王派臣屬擔任,財賦、錢糧收入也不上繳國庫,由王府自由分配。 弘吉剌部貴族,既是蒙元的功臣,又是世代與黃金家族聯姻的駙馬國舅,被封為世襲魯王。他們雖然也屬于諸王之列,但他們的領戶更多,領地更廣,對所屬領地的統治權及其自主性也比其他貴族千戶大多了。 弘吉剌部有應昌和全寧二城,為其私藩之地,皆俗稱“魯王城”。應昌城在魚兒濼,即現達里湖的西岸,建于公元1270年(至元七年年),是魯王的駐夏之地;全寧城(現翁牛特旗烏丹鎮)建于公元1295年(元貞元年),是魯王的駐冬之地。二城不僅是弘吉剌部的政治中心,也是蒙元北方草原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公元1270年,按陳之孫斡羅陳萬戶與其妻忽必烈之女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請求在本藩駐夏之地魚兒濼建城邑居住。經忽必烈同意,公元1271年,選擇距上都東北三百里,東西二海(杜熱諾爾和魚兒濼)之間,天都山東北,金山西南,原野膏腴宏爽之地,建筑城郭、宮室、府署、佛寺,賜名應昌府,領應昌一縣。應昌府初隸平灤路,至元二十二年以后自成一路。 魚兒濼背山面湖,水草豐盛。弘吉剌部首領將從中原俘掠而來的人口遷聚于此,漸有“人煙聚落”。丘處機北上拜見成吉思汗,曾路過這里,寫下《魚兒濼》一詩。 ![]() ![]() 元惠宗 ![]() ![]() ![]() 公元1368年,新興的明王朝出兵北伐。閏七月底,徐達所率明軍迫近元大都(現北京),元惠宗妥歡帖睦爾帶著孩子和老婆們以及群臣親信北逃到元上都。八月初,元大都被明軍占領。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明王朝與北元政權對峙時期。 在元上都,不甘心失敗的元惠宗與臣僚們日夜謀劃如何“恢復大計”,組織了對明軍的多次反攻。公元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所率明軍攻陷上都,元惠宗一幫人又只好逃到應昌魯王城。不久,明軍南撤,上都一仍被北元政權所控制。 公元1370年,也就是應昌魯王城獲準開建的一百年后,明軍再次兵分兩路北征。徐達出兵甘肅,為西路;李文忠出兵上都、應昌,為東路。五月初,明軍占領上都一帶,在此獲悉元惠宗已于一個月前去世,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則率輕騎兵經慶州逃往嶺北。 愛猷識理達臘以呼倫貝爾、克魯倫河一帶為統治中心,取漢語年號“宣光”,以表不忘其父“恢復大計”。他廣攬人才,重用擴廓帖木兒、哈剌章等人,依靠包括成吉思汗諸弟后裔在內的蒙古勢力與明朝抗衡。 公元1372年,為徹底滅亡北元汗廷,明軍再次分兵三路北征,總兵力達15萬之眾。徐達率中路主力深入漠北,在土剌河被北元大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李文忠率領東路軍出應昌,繼徐達之后深入漠北腹地,先后在土剌河、鄂爾渾河、和林城、稱海等地遇蒙古軍堵截或圍攻,損失慘重。雖然馮勝所率西路軍在甘肅、亦集乃等地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但總的來說,明軍的這次北征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因此,明朝與北元以遼河、大寧(寧城縣境)、上都一線形成對峙,包括應昌在內的現克什克騰旗地區正處于兩大勢力的交錯地帶。 公元1377年,太師擴廓帖木兒去世。次年,愛猷識理達臘去世,是為北元昭皇帝,蒙古汗號必里禿。同年,愛猷識理達臘弟脫古思帖木兒即蒙古大汗位,改次年為天元元年。但是,由于擴廓帖木兒和愛猷識理達臘的相繼去世,使北元政權受到重大損失,加之新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軟弱無能,北元汗廷很快走向衰弱。 應昌魯王城遺址現在達里湖西兩公里處的巴彥門德嘎查,毫賴河北岸。古城東、北、西方向有高10米的土崗,平面長方形,東西寬650米,南北長800米。從遺址上看,當時設東南西三個甕城門,城內設內城,呈方形,邊長230米,初為魯王府第,后為北元皇帝宮殿。內城四角存有角樓建筑,以南北門為中軸,辟有東西南北四門。在道路兩側高大的土臺上,漢白玉柱石清晰可見,宮殿亭閣依稀有序。外城則市肆、民宅痕跡猶存。這里街道縱橫,是典型的商業區。 歷史上,魯王城是南鄰元上都和元大都、北連和林等地的樞紐,也是中國南貨北上的聚集之地。當時,在魯王城西山上還建立了一座白塔,是當年指示駝隊、商車往來的燈塔。 東城無樹起西風,百折河流繞塞通。 河上驅車應昌府,月明偏照魯王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