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胡均華(詩酒齋),男,祖籍武漢。生于湖北麻城。1977年考入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先后在中學、高校和省直機關(guān)工作,九十年代初轉(zhuǎn)入商界。為中國新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湖北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九州詩詞》副主編。著有詩詞集《詩風酒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究竟誰多情誰無情 ★胡均華(詩酒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宋/蘇軾) 蘇東坡的這首《蝶戀花》詞,很受人們喜愛。經(jīng)常被作為豪放派詞人蘇軾婉約詞的代表作而津津樂道。但縱觀對這首詞的各種版本的解讀,總感覺有些不夠確切,總感到有些牽強;對詞人作品中情緒脈絡(luò)的把握似乎也不夠準確。 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站在作品外面,靜態(tài)地“鑒賞”,并多拘于逐字逐句的解說,而忽視了作品整體氣韻的連貫體味。是故,筆者嘗試以“情景解讀”的方式,入情入境,試圖與作者“同呼吸、共吟詠”,對作品進行新的活的解讀。 通觀全詞描繪的場景,我們首先要注意到從頭至尾是一幅流動的畫面;是“墻外行人”——即詞人在行進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以讀這首詞,我們先要找到“主人公”,這樣才能同他一道走進詞中的境界去游歷一番。 我們與這個“行人”攜手,回頭再讀上闋,就知道那都是“行人”眼見之景,而掩藏在情景里面的情緒始終是落寞的(因為詞人是行進在被貶謫而赴英州的苦旅之中):看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春天快要過去了,高興不起來。看到“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多么安寧的所在噢!可那是別人的家,“行人”沒有安寧之所,被貶謫的命運只有飄零,踽踽而行;也高興不起來——不是有的解讀說的這里表現(xiàn)了什么曠達之情!你陪著可憐的詞人顛沛流離的走一遭試試,就曠達不起來!“行人”還看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漸覺悲涼。“行人”還看到“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愁苦無邊無際,哪里走得到盡頭呢?——對這一句的理解可能也與通常見到的不同(下面會專門解讀)。 再看下闋,“行人”由遠及近,走到“綠水”環(huán)繞的那戶“人家”的“墻外道”上,聽到有“佳人笑”,那是在打秋千的佳人——也許“行人”看到那高出墻頭的秋千架了吧。那笑聲真好聽,真多情!但此時給“行人”能帶來什么感受呢?也許會勾起“行人”的某些回憶吧!但“我”仍然要行走在被貶謫的道上,去到那邊遠荒涼的天涯海角,哪有心思理會這“多情”的笑聲呢?再多情再迷人也與“行人”無關(guān)喲!“行人”并沒有停下腳步,沿著“墻外道”漸漸走遠,身后的“佳人笑”也漸漸小下去了,終至完全聽不到了;“行人”不禁搖頭苦笑,自我解嘲:爾自“佳人笑”吧,屢遭貶謫飄零落魄之人哪有那個心情呢?徒增煩惱而已。 筆者這樣解讀,也許有人不同意。因為《鑒賞辭典》不是這樣說的。但我自有如此解讀的道理。 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兩個關(guān)鍵句子的理解。 一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通常見到的解讀是: 例如上片結(jié)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極為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則又表現(xiàn)得頗為樂觀。這就反映出情與情的矛盾。(上海辭書出版社《宋詞鑒賞辭典》) 筆者認為這里沒有什么所謂“情與情的矛盾”,兩句是一致的,都是低沉的,沒有什么“樂觀”的情緒。這里就涉及到對“芳草”的理解了。 其實在古典詩詞的語境中,“芳草”大多數(shù)情況是作為離愁別恨、懷遠思人的意象來使用的。所以筆者每讀東坡先生的這首《蝶戀花》,更愿意與李煜的《清平樂》聯(lián)系起來: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蘇軾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不正是“更行更遠還生”么!愁苦無邊,走不到盡頭。 我們可以舉出大量以芳草言愁思的例子。如: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古詩十九首之六》)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顥)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唐/白居易) 語多時,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唐/牛希濟《生查子》)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宋/寇準《踏莎行》) 車馬去匆匆,路隨芳草遠。恨無窮、相思只在夢魂中。 (宋/何晉之《小重山》)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賀鑄《青玉案》) 河梁一悵望,芳草劇含愁。 (明/皇甫涍《再別兄弟》) 應(yīng)該足夠說明問題了。據(jù)《詞林記事》載,在惠州時,陪伴蘇軾的侍妾朝云每唱"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都泣不成聲而不能竟之,亦可為佐證。至于以“芳草”言天下處處有春天、人生處處有希望,當是后起之義。 第二句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幾乎各種詮釋都眾口一詞,如:下結(jié)“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歡笑,行人多情,結(jié)果是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煩惱頓生。(上海辭書出版社《宋詞鑒賞辭典》) 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網(wǎng)查《古詩文網(wǎng)》) 皆曰“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蓋源于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的一句斷語:“益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 聯(lián)系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就會知道這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這首詞作于屢遭貶謫而赴貶所之途中無疑,按《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的說法,此詞作于宋哲宗紹圣元年(即1094年),當時蘇軾謫知英州,正在南下途中。那么我們梳理一下這前后所發(fā)生的一些事件。頭年(即1093)蘇軾58歲,妻子王閏之去世。蘇軾再遭彈劾,出知定州。而也是在這一年,在朝廷一直“罩著”蘇軾的高太后卒去。緊接著在59歲的時候,失去高太后庇護的蘇軾一年之內(nèi)接連四次遭貶。這首《蝶戀花》就寫于第一次貶往英州的途中。 諸君可想而知,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是個什么狀態(tài),那是多么失意落魄、孤獨寂寞、抑郁苦悶!哪有心思見“芳草”而欣喜樂觀,聞“佳人笑”而駐足凝想,春思蕩漾,“心情起伏跌宕不已”?“墻里佳人笑”即使再多情,也只能惹起“墻外行人”的煩惱。總之,筆者認為,不是行人多情佳人惱,而是佳人多情行人惱。 因此,對蘇軾這首《蝶戀花》詞,不妨作如下解讀: 暮春時節(jié),詞人行進在去往貶所的路上。他看到百花凋零,連殘紅也將褪去,杏樹枝頭結(jié)著小小的青澀的果子。燕子翻飛處,行經(jīng)一個綠水環(huán)繞的人家。好一派安寧清凈的景象喔!但那不屬于我,屬于我的只有漂泊。而走遍天涯,何處不是更行更遠還生的萋萋芳草呢?愁思難解呀! 走近這“綠水”環(huán)繞的人家,走在這人家圍墻外的小道上,墻里架著秋千,有佳人蕩著秋千,嘻嘻笑鬧。詞人也無心聽這佳人巧笑了,仍舊踽踽前行,踏著被貶謫的命運,去往那邊遠荒蠻的貶所。詞人漸行漸遠,佳人笑漸不聞。詞人不由得苦笑著自嘲:那佳人笑得這樣多情,焉知對我這失意漂泊天涯孤旅之人來說,只能是令人生厭,徒增煩惱而已! (2020.9.24于詩酒齋) (本頁圖片來自百度) 編輯/制作:清江野老 ———————————— 詩苑鍵彈 精彩回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 關(guān)注長陽詩苑 升華詩意生活 |
|